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激励学生,唤起学生的内驱力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1-15 10:23:00

激励学生,唤起学生的内驱力
   数学组  于曼
    摘要:激励教育一定要注入我们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对待成长,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们在受到某种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争取最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效率最高,效果最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励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对孩子的激励并不是对孩子的同情,而是对每个孩子都平等相待,为每一个人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享受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追求成功,进而取得成功。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过多的批评容易使孩子自卑,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当他们发现自己总在别人后头,奖励、表扬都属于别人时,他们会失落,甚至放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会有闪光点,只要及时发掘出来,适时给予肯定、鼓励,就能成为他们进步的原动力。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唤起他们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获得成功。但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内驱力呢?
    一、目标激励
    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内容既枯燥、又艰深,这需要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懈怠,自觉约束自己。这就需要我们帮学生树立合适的努力目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我们身边的典型更能起到激励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树立不同的目标,优等生应树立更好的学生作为目标,稍差的学生就不合适了,对他们来讲,优等生是遥不可及的,而身边进步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激起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情感激励
    中学生是一群青春的群体,他们富于激情,志向高远,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同时他们又处在一个尴尬的年龄,他们渴望交流,但又不自觉的在自己周围竖起一堵高高的围墙,拉开了自己与老师、家长的距离。由于青春期这种典型的心理特点,学生的目标与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产生了偏离,致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甚至出现了厌学。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了情感的因素,放弃了情感激励的教学手段,那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作为任课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充分的热爱,才能够感染学生,使他们坚定学好知识的信心,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发奋努力。其次,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学好课程的勇气,培养自信心,使他们提高积极性,加强内在动力。
    同时关爱学生是情感激励的切入点。 学生本身是一个充满朝气,活泼向上的群体,既有自觉成熟,追求独立的可赞之处,又有经验不足,自以为是的幼稚之憾。他们对事物的态度是理想化的,但又是复杂多变的。学习目标和动机是明确的,但有时也是飘忽易变的。因此教师就应细致入微地体察学生,注意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前班里有一名男同学,每天不是违反了这个规定,就是违反了那个规定,从头到脚,没有一个地方符合学校的要求。学习成绩很差,而且还满不在乎。一开始,我也使用了各种惩罚措施,可是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让他产生了对立情绪。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其实很重情义,而且很敏感。他的父母工作很忙,倒是给他提供了非常优厚的生活条件,但和孩子交流很少,缺乏精神上的关心。我作为他的班主任,也忽视了这一点。后来,我专门去他家作了家访,我和孩子以及他的父亲开诚布公的谈了很久。通过这次交谈,他明白了父亲望子成龙的期望和对他的那份深沉的爱,明白了老师的对他的一片苦心,后来就象换了一个人,学习非常努力,成绩逐步上升。他经常会找我聊天,让我分享他的快乐,让我帮他解决问题,我获得了他的信任,成为他的朋友。在中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
    情感激励会帮助学生理解父母与老师,使学生在情感上靠近家长和老师,从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平等和谐的情感中得到学习的兴趣和力量,从无私的父爱、母爱和师爱中受到感化与鞭策,产生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告慰老师的愿望,从而把对父母和老师的情感内化为强大学习动力。
    另外,在教学工作中还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建议,这一点对于我们充分贯彻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去年刚进入初三时,由于学校工作的调整,我担任了一个新的班级的数学课。我与这个班以前的数学老师无论从性格上,还是教学风格上反差都很大。师生之间的互相适应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这种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必须尽量缩短这个适应时间。一开始,同学们很难接受我,适应不了我的讲课方法,在课上不能充分的配合我的教学。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经常约几个同学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我课堂教学的看法,并积极征求他们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进程等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尽量适应学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名女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很喜欢你,因为你很‘虚心’,很重视我们的意见。”渐渐的,同学们开始信任我了,课堂上协调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成功激励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孩子来讲“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激励是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经常给学生介绍身边的成功典型,使学生受到成功的启示,经常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进取的力量。给学生创造享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会成功,更能激起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特长与基础,经常向其提供展示发展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赞扬,常使学生受到鼓舞,树立起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创造出更大的成功。
    但是,成功激励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好孩子”,过渡地的夸奖和赏识他们,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过多的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且夸奖过滥,学生就会习以为常,失去了最初的自豪感,起不到激励作用。
    因此,激励教育一定要注入我们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 学习,对待成长,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