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中学语文的审美教学尝试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2-13 09:26:00

中学语文的审美教学尝试
语文组    陈永霞
    内容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更加细致更加丰富的要求,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审美教学的尝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用情感来欣赏感受课文的美;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再现课文场景及其人物,立体形象的体验课文的美;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更加深刻的鉴赏文章的美。
 
    清楚的记得自己小时候学习《春》那篇课文的发生的事情:预习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情不自禁的读了很多遍,仿佛自己的五官也被调动起来,随着春的脚步去欣赏那五彩斑斓、去聆听那天籁之音,去体验那一派生意盎然……然而极富戏剧性的是,当我徜徉其中“沉醉不知归路”时竟是语文老师用生硬的“文章中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特殊的写法”等问题把我“唤醒”,也使得原本美好的课文变得枯燥了。
    细想当年,之所以由“饶有兴趣”的学变得“索然无味”的学,其中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角色。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情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尽量将审美引入语文课堂,也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
    审美既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是我们运用的教学手段。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现进行简要总结如下:
    一、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用情感来欣赏感受课文的美。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或隐约、或清晰的表达了某种情感喜好,而读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用自己的感情去领悟、融入其中、并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这就要求不光老师充满热情,学生更要充满热情的欣赏文章。
    比如《春》这一课,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自由欣赏课文营造的美好世界,并交流体会;设计问题也由学生情感出发:你认为文章那些句子很优美,很喜欢?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这些句子读起来那么美呢?除了这些优美的句子,文章还有什么地方也很有美感、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呢?如果你自己描写春天,会写成什么样的文章呢?如果你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读了朱自清的《春》你知道怎么写好了吗?写春天和写其他景物方法都是相似的,现在你知道怎样把景物描绘的活灵活现了吗?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
    在课堂以及平时与学生接触中,我也深刻感受到很多学生对某些事物有着自己较为深刻的独特感受,如果能发掘他们自身的能力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我就安排了一名非常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的学生做了一次小老师。课前让她自己先自读、体会,再与我交流感受,然后我为她提供了两个相关课件,两段音频资料让她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必要修改。课堂上,我欣喜的看到了一个对音乐饱含激情、对贝多芬无比崇敬、而又思路敏捷、语言联贯且极富逻辑性的小老师。同学们也被她丰富的内容、有力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所感染,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去听,兴奋的举起小手回答她的提问,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虽然最后时间把握不太好,没有全部完成预期目标,但仍不失为一节非常精彩的课。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想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理解能力有限、感情不够丰富,从而否定在他们中间进行美育教育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再现课文场景及其人物,立体形象的体验课文的美。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令人难忘的人物,只是平面的去学并不能很好领悟其中精华,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如果能立体的形象的再现当时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才能真正走进形象感知、艺术分析的新天地,从而更好的获得美的享受。
    如学习《木兰诗》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改编剧本,分三个场景来表现出征前军情的紧急、家人的焦急无奈、木兰的辗转反思做出决定代父从军,十年征战的艰苦残忍、木兰的坚强勇敢,得胜还乡后家人相聚、换回女儿装容、伙伴的惊讶。学生演员不算熟练的表演却赢得了满堂彩,让大家仿佛亲身经历了当时的种种事情,自然也就对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学习《观舞记》时考虑到学生对印度传统文化及印度舞的认识有限,我找到了两段精彩的舞蹈片断以及一些反映印度传统文化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在欣赏完其中一段舞蹈后我让他们试着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描述刚才看到的舞蹈,然后再去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描写反复朗读,比较揣摩舞蹈的美,作者语言的美。接着又让大家看了另一段更加热烈的印度舞表演,然后再次试着更准确的描述印度舞。之后齐读文中相关段落,加深印象。作业中让学生根据课上看到的舞蹈场面也写一篇小短文,因为经过了课堂反复的口头训练以及课文的示范,同学们也写得格外精彩。可以说,这个图文并茂、形象可感的课件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课文,走进课文,体验课文。尤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学生们欣赏舞蹈表演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以及舞蹈结束之后还意犹未近、瞪着眼睛看那早已停止的画面的情景,这些都使我确信:他们的却已经从中领会到了舞蹈的美、文章的美。
    三、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更加深刻的鉴赏文章的美。
    能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不乏具有高度艺术性、深刻思想性的优美篇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能充分发掘其中美好的因素,并让学生也参与这一审美活动。
    如学习《社戏》,一般会有下面的一些问题:六一公公发现自己的豆被偷了后是怎么做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双喜等小伙伴的性格特点?这种问法多少有些暗示学生“事不关己”、“隔岸”观之即可。如果换一种问法,学生则会很容易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领会文章、鉴赏人物:如果你是那个被人家偷了豆的六一公公,你会怎么做呢?你被夸奖都很好吃后又会有什么反应呢?从六一公公的所作所为看,你喜欢这样的人吗?为什么?文章中迅哥儿的经历与几个小伙伴密不可分,如果让你和他们中的一个交朋友,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相信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都会有更加独特深刻地认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浮出水面了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审美这一活动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形象感知、艺术分析的新天地之中,让学生透彻地领会、欣赏、分析文学作品的“美”,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在知识性、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具审美性、艺术性,真正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人民教育》第472期《让审美成为语文课的灵魂》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