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重思维 互动共进 重态度 创新发展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2-13 09:58:00

重思维 互动共进 重态度 创新发展
综文组  韩静
    从使用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新教材以来,我一改过去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以全新的理念,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重思维:这是实践课堂教改的关键。
    1、教师角色的转变。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正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同时其本身也日益走向多元化,其应用也不断复杂化、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以书为本”为“以生为本”,打开教学思路,改变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和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不同的情境,带领学生去体验、参与、感悟、探究,注重学生在参与感悟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第一单元的“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老师从提问:你希望你所在的新集体是怎样的?谈自己对班级的理想,将学生的理想由班长记录下来制定成班级公约,在班级公约的基础上,学生来设计的班徽和座右铭,学生分工协作、谈构思,进行设计创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要重思维,要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2、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我们要使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权威,甚至否定权威,而不是一味把教科书视为“圣经”,对教师奉若神明。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提出不同意见。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珍爱生命”,学生就对P24的两幅图片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左边的那幅图片有问题”,海豚和海龟的比例不对,大象不可能生活在海边,豹子与斑马,长颈鹿不可能呆在一起。这时,老师不能说“绝对没有问题”,而是布置作业去上网查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学生通过上网获取大量资料来证实他们的说法,后来我们专门请专家共同探讨,专家们认为这幅照片真有问题,大象生活在丛林中和草原上,不可能生活在海边,在合成照片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符合大象的生活习性。学生提出更换照片的建议。这样,学生启发老师,老师又调动学生,学生认真仔细,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的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习掌握知识的意愿。”铃木在《让你的孩子更聪明》中也指出:“启发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学生就越愿意思考,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可通过有关现象问题的探讨等,制造畅所欲言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变被动为主动,也就实现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事先把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并做出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兴趣极高,设计的教学过程多种多样,制作的课件精美,一点也不次于老师的水平,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二、互动共进: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它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学生互动、社会学校互动等等。
    如“祝福青春”这一节的内容,我就以设计“青春颂”诗歌朗诵开始,将学生带到无数诗人向往的青春之中,中间请学生谈家长对自己的青春寄语,最后教师送给他们的青春寄语及一首“青春舞曲”,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青春的无限美好,想到我们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节课中,体现师生互动、家长学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希望和爱。如“自立需自强自强者自立”这个主题,许多学生展示自己的厨艺,但学校条件有限,学生基本上是在家里做好带到学校来。家长们都积极支持,购买原料,并主动给自己的子女打下手,品尝孩子的作品,分享孩子的成功,不自觉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了。许多家长还孩子的作品附上证明:一是支持这样的活动,因为它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二是证明孩子的厨艺水平,实现孩子的价值。又如,在“共筑自我防护的提防”这个单元中,我们让学生自己编《防护守册》,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分工协作,请公检法单位的法制主任来作报告,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和互动。
    我们将社会力量、家庭力量动员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来自父母、老师和社会等方面的呵护和关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其参与的热情更高、思维更活跃、创意更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互相启迪、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使我们的政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只有动起来,才能达到学生参与体验、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体现教学上的互动,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原来偏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走向教学方法多元化、合理化、科学化。
    ①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这样不仅能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还能创设一种比较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开展讨论、辩论、演讲、朗诵、故事会、动手制作设计、上网查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来感悟生活、体验情感。如上册“拒绝不良诱惑”,我就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的危害,自己讨论,自己思考。这时就有一个叫纪某的学生说:“老师,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请我吸烟,我吸了一颗,现在我知道吸烟的危害,以后朋友再叫我吸,我也不吸了!”学生自己教育了自己,这比老师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②还可组织相应的活动课,把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融入学生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实现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才能,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表现欲和成就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主体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例如,我曾组织学生在户外参与了一个“搬砖过河”的游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重态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保证。
    鲍比·迪波特曾说过: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与否对其主体性的发挥极为重要。有好的态度就有一个好的开端。学生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平等意识,平等对待、重视每一门学科,并且要在行动上有所落实。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许多事实证明,有许多题目学生并不是不会做,只是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抱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了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推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夸美纽斯曾说过:“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班级的整体风貌对一堂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也很大。班级纪律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前提。而纪律就与学生的态度有紧密的联系。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指出:如果不坚强而是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互动共进,必须以良好的课堂纪律为前提,没有良好课堂纪律的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其教学过程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还要备好课,通过各种方法、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特别是情感的交流。只有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尤其是喜欢上你的课,学生才能发挥其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四、创新发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在政治课堂上能做到拓展思维、互动共进,不仅能激活课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了任何事业和成功都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团结的精神和奉献精神;民主意识,让学生懂得了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最好地方法是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一旦形成决议,大家必须遵守和执行;相互尊重的意识,在活动中,我们学生懂得了彼此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不纯粹为学思想品德课而学思想品德课,而是主动寻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学思想品德课,又拓宽知识面,教师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懂得知识是互通的,在学生中形成要认真学习每一门学科的意识。这样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外知识能力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体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这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成功,充分体现政治课“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性质,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这种重思维、互动共进、重态度、创新发展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能、做到自立自强、培养各方面能力的平台,对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为老师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思维、施展个人才华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参考文献:
    ①柳斌、吴铎等:《中学教学全书——思想政治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②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③《透视课堂》: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④刘旭明、田议:《教师应树立三种新的教育观》,载《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5期。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