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 体验新教材
英语组 李霞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作者学习新《英语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教授新教材的切身经验,对如何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利用教材资源作了最初的探索,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关键词:课程实施 学习兴趣 学习策略 教材资源
2003年秋,我校初一的语文、数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均采用新课标、新教材。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如果说,原来的一切还只停留在认识上,那么教授人教版教材《新目标》的切身经历则使我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感受, 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在行动上,尽管还不完善,尽管还很稚嫩,但却是真实、客观的。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英语课程标准》把英语课程的目标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扩展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另外,新教材形式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无论是教科书体系的设计,还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与惊人的创造力。比如我们在学习第十单元“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时,五一长假刚刚结束,许多学生曾利用假期出门旅行,面对这一话题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积极准备并以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特别是郭子晨、郭超硕两位同学还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准备了一场“农夫山泉杯”中外旅游知识英语竞赛。短短四十分钟的竞赛,却浓缩了不同国家的首府名城,风土人情,历史伟人,代表性动植物,风味美食等内容,融合了第二、第十单元和部分冀教版及新概念所学的知识。动听的音乐,精彩的画面,新颖的创意,开阔的视野,热烈的掌声让我深切感到了兴趣的力量与学生创造性的可贵。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课下他们自发的欣赏英文歌曲、影片,阅读英文报刊书籍,组织英文辩论赛,开展英语角活动,良好的氛围使人人受益,在此过程中,学生还累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树立了“我要学好英语,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学生“乐学”的效果远远胜过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来引导,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授人以渔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步骤,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们作为英语教师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并且为他们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然而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策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形成更多的依赖于教师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以初一年级英语听力训练为例,与以往教材相比《新目标》增加了听力比重,配置了各种听力练习,特别是大量任务型听力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战”的机会。在听力基本功训练之外,结合这一部分任务型听力练习,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渗透一些听力技巧,如预览,猜测,关键词的把握,速记等,并且收到了一定效果。再比如说英语学习的资源策略,早在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就在他的《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几句诗很值得我们玩味,其实作为一名教师,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甚至一条河流,整个海洋都不如教给学生寻找水源的本领——教给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英语学习和运用英语。工具书、音像资料、图书馆、网络、各种媒体……所有这些都是英语学习的源头活水,它们源于现实生活,紧跟时代节拍,生动鲜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我们更应该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把握学习的方向、采取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教”教材与“用”教材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汇编;而新的理念下,教材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课程资源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工具。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利用教材这一媒介去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获得的信息去做事。教授新教材以来,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更加以人为本了。教材本身只是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平台,开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还要依赖于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教材以有限的篇幅去容纳无限的学习内容;我们更没有理由去苛求任何一套教材完美无缺。由于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使用者不同和认识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套教材的使用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是常有的事。况且,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也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研究教材,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以《新目标》为例,这套教材最显著特点之一即词汇相对较难,表现在:(1)词汇量大:每单元分section A基础词汇与section B扩充词汇两部分。(2)词汇范围较广:除常见的职业,天气,性格话题外,还涉及到宗教,节日,体育运动及音乐,电视节目,休闲生活等时尚话题。(3)难度较大:出现了许多不易拼写的多音节单词,如 emergency, advertisement, fantastic 等。大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吃力,我们就在阶段测试中加大了对词汇的考查力度,以引起学生重视,还通过听写,单词竞赛,日常作业等形式来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在教授过程中,我们感到最大的困难来自外围支持的缺乏和学生现有基础与教材要求之间的差异。每单元的self check 为自我检测性质,比较简单,而对应教辅练习题目难易跨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全面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否则面面俱到,学生很容易被琐碎的细节淹没,难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新教材以话题为线索来组织内容,而学生基础薄弱最明显的表现为基本语法知识的欠缺。淡化语法是大的趋势,但合理的“淡化”决不等于盲目的“抹煞”,语法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我们毕竟缺乏持久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无法像学习母语一样自然而然的掌握一门外语,在一定程度上,尤其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还不能完全脱离语法的扶持;再者,语法是人们对一种语言的规律,规则等较为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发现语言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认知策略的要求。但是怎样“淡化”,如何把握一个较为合理的度,我们仍在摸索。
这两年来,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学习,有得有失,有经验,更有教训,但我们会坚持下去,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与沉淀,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在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透彻地了解新教材,灵活地运用新教材,最终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以教材为媒介把课堂变成小天地,让天地成为大课堂,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一代代符合时代要求的“完整人”终将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诞生。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Go for it ”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