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综文组 冯宇
内容提要:眼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课内学习到了道德知识,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却往往不能保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在较大部分学生中仍然存在.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健步向我们走来,通过学习,我们深感新“课程标准”弱化了政治理论体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总目标。其课程体现了综合性、基础性、生活性、实践活动性和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多样性等特点,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单一、目标过高、脱离生活、知行脱节、轻实践活动,评价不科学等弊端。然而,眼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课内学习到了道德知识,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却往往不能保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在较大部分学生中仍然存在,一直困绕着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影响德育教育的实效。为在现行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自觉领先走近课程标准目标,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和谐统一起来,学做真人,使思想品德这门重要学科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生命发展、健康成长奠基,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也为新课程实验探索理论佐证,积累实践经验。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堂上,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我们研究的知行统一教育有五个特点:
1、生活性。以生活为本,遵循生活的逻辑,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品德,要通过生活中的情景,实施教与学,突出体现立足于学生生活、围绕生活、引导生活、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达到回归生活、知行统一、学会做人。
2、主动性。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保证,真正成为学与做,知与行的主体。彻底改变“你教我学,你说我服”的理论说教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造生动活泼,恰当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乐意探究,主体参与,力求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我追求的愿望,并通过思考、探究、体验,自己悟出道理、辨明是非,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3、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所以实践也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性发展,一般难以在教师的说教中形成,更多的需要在自己较长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而知行统一教育十分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过程性。知行统一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人道德观念的确立,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漫长的实践,体验和内化的过程,因而,知行统一是一个不断认知、实践、体验感情、内化、确立道德观念,形成道德意志,循环往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5、深刻性。知行统一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具有鲜明的深刻性。只有通过主动、乐意获取并经过实践体验、内化建立起来的道德观念才是深刻的,道德判断意志是坚信不移的,道德行为逐渐成为习惯、品质享用终身。
知行统一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成效
1、活用教材,当好“红娘”
《思想品德》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者生活场景,大多是些美好的生活图景。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将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学生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实践知行统一。
2、主动学习、乐意探究。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乐于去探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强调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主体自主参与,乐意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探究,自主获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乐意求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体验,以情促行。
“个体体验是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感悟”(英·麦克菲尔语)体悟式教学。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以情促行。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教师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4、做中学,学中做。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知识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5、回归生活,拓展题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这真回归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就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承担德育功能的“思品”要真正成为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的桥梁,需不断与时俱进,拓展充实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新内容。教师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善于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从中提炼出品德教学活动的主题,收集、锤炼、编排课堂活动的内容。
研究后的几点思考:
1、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它顺应了教学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的思品教学的积弊,构建了有魅力的品德教学,提升了学科品位,知行统一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新世纪教师以身立教、提高素质、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2、研究表明:知行统一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人道德观念的确定,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漫长的实践、体验和内化的过程。所以,知行统一是一个不断认知、实践、体验感情,内化确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意志的循环往复、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唯其如此,知行统一教学是一个长期永久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决心在认真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推广成果基础上,继续对该课题作深层次实践研究,可求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
2、《陶行知全集》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