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构筑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组 刘二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大纲和教育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得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用真诚无私的爱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生活在集体中的幸福。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用爱心、尊重架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又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加上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使他们渴望老师理解帮助他们。但传统观念中教师管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惧怕老师,不能从内心真正地接纳老师、敬佩老师,自然老师实施起教学教育计划来就比较僵化生硬。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不能一味固守师者的所谓尊严,不能放下架子,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教师应该重新认识自我:师之为师有其固有的优势,师生在年龄、学识、阅历、心理等方面是存在着差异,大教室的这种优势不能作为“居高临下”的资本,更不能成为判定学生的优劣,甚至把自己视为真理的化身。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的环境,少一些教师的威严,多一些师生的亲切。以教师的人性和爱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其次,教师应该做学生信得过的老师,更能以成为学生眼中的知心朋友为荣。这就要求教师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有丰富个性的主体,进而善于洞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把握学生表面行为与内心活动的区别与联系,谨慎地辨别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适时分析,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科学的工作,引导学生度过心理障碍,健康成长。同时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特有的可贵之处,适时激励,培养其自信,进而形成其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教师需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班集体中每一个人都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这样才能真正作到“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学生,宽容的对待学生是一种胸怀。在初中阶段,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及同学交往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有时由于把握不好,处理不当,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能把这些“错误”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当把他们看成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小插曲,是成长的衍生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列宁曾经说过“允许年轻人犯错误”,更何况他们还不是青年人,还是一些孩子。这样,以平和心态的对待学生的“错误”,用一种宽容的胸怀来对待学生的“错误”,而不能狭隘的认为学生的“错误”为班里抹了黑而不依不饶,甚至无为的放大学生的缺点错误,上纲上线,或伤及学生自尊。当然,宽容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并不是纵容学生,使其任意发展。理解宽容的是学生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而对“错误”本身,教师应认真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其深刻认识错误所在,认识其危害,避免再犯,促其健康成长。这样以理服人,使其尽快从跌倒处爬起来,既体会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又心悦诚服的吸取了教训,对其认识改正错误,形成健全的人格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