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教学研讨】河北梆子与音乐教学的问题初探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9-06-29 18:05:00

 

在今年三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由43位政协委员有关“京剧进校园”的联名提案,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支持,明确表态将着力加强京剧义务教育试点工作。而早2006年,我校就已经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把传统文化带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并于20075月在全市率先举办了“戏曲合唱节”。

河北梆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之一,他与河南豫剧、山西晋剧、陕西秦腔并列为四大梆子戏。他的唱腔高亢悲壮、粗犷豪放,一直为广大群众喜爱,并深深地植根于冀中平原,而河北省梆子剧团就坐落在我校对门。河北梆子进课堂是一件好事,它将“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但是它一旦进入课堂,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它,把它作为艺术而不仅仅是娱乐。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而不是趋于形式不伦不类。现仅就我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来进行一下探讨:

一、河北梆子在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难题:

1、识谱的问题:

音乐教学中先教识谱,照谱教唱(奏),以谱为标准校正对、错。河北梆子则是以曲牌为主发展唱腔,几百年来主要是靠言传身教,大都不作记谱也不以谱为演唱标准。河北梆子曲牌大体有三个来源,一是承袭山陕梆子的;二是从民间乐曲、民歌衍化来的;三是从京剧、昆曲移植的。常见的曲牌就有一百五十余支,分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类。同一唱段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则相差又很大,甚至演员可以即席发挥也并无严格的对、错之分。河北梆子曲谱的行腔用了大量的特殊符号和装饰音来表示,这些特殊符号和装饰音不仅学生难看懂,连同样也是初学者的我也不容易掌握得好,这就难免把梆子唱得不伦不类。

2、音准问题:

音乐教学中的音准概念是以十二平均率为标准的,调式多以西洋大、小调为基础,通常用乐谱和钢琴来校正学生的演唱音准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河北梆子则不同,曲调的音准概念近似纯率,尤其它的47两个音和十二平均率差别很大,它的4介于十二平均率中4和升4之间、7介于十二平均率中7和降7之间,所以很难唱准。

3、咬字问题:

唱歌尤其是美声唱法的发音是要从声母很快转到韵母,不能“嚼字”,才能更好地运用共鸣腔产生宏亮、优美的效果。河北梆子则是由声母缓慢地转到韵母,而把字交代清楚,才能清楚地交代剧情,另外有些字的发音和字典上的并不一样。

4、音域问题:

由于河北梆子的演唱风格很突出,它的调式高亢,正处于变声期的青少年也很难唱出漂亮的高音。

二、采取的措施:

首先,我针对识谱、音准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以音像教材为标准,多放录音让学生们聆听,然后再一句一句的模仿。各别不对之处通过我的范唱教给学生们。

其次,在选曲上注意选一些音域低的选段,如河北梆子《蝴蝶杯》中的选段,这样尽量让处在变声期的学生们都可以演唱。

另外,聘请河北梆子、京剧等不同流派的表演艺术家或优秀教师深入学校,指导学生训练。在今年四月份就聘请了河北梆子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田春鸟老师到音乐课上,训练学生们的唱腔、身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收到的效果:

今年学校举办的《校园里的梨园春》戏曲合唱节上,以班级为单位演唱的河北梆子就深受评委们的认可,评委是由国家一级演员田春鸟老师为首的专家团组成的。学生们的唱腔、身段等方面的表演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让学生走进戏曲世界,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让传统的戏曲进课堂,未必非得培养出名角或者票友。我们更多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瑰宝的喜爱和亲近。

返回

上一篇:2008年第三期

下一篇:2008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