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教学研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9-06-29 17:55:00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不完全是由智力决定的,智力之外的一些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即凡是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总称为非智力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基本因素组成。可见,非智力因素是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尔·卡尔曼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智商(IQ)只占20%,而占80%的其它因素都包括在情商(EQ)中,因此,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一、“我想知道”——诱发学史动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动机,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力量。只有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首先,要上好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诱发学习动机。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历史的好处:读史可明智,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思路更开阔,知识更丰富,看问题不再那么简单化。像对人的看法,小时候总是以好人,坏人来区分,可是要回答秦始皇、唐玄宗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就不太好说了。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功劳卓著,永载史册,可他对百姓残酷无道,是个君。唐玄宗统治的前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后期统治却酿成一场罕见的大乱,说他们好与不好,都不确切。还有对历史上某个人或某件事,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受到人民的颂扬,地主阶级却视他为“盗贼”。那一种看法才是正确的呢?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史实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历史,能够提高我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探求历史的内心体验,使学习自觉地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这真有趣”——激发学史兴趣,由“我要学”变为“我爱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动机是产生学习需要的原动力,而兴趣则是在需要基础上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它是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活跃的成份,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就能自觉地、心甘情愿地进行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历史课学习中持续产生动力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努力优化教学结构,讲究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生动精练的语言。

历史是已经发生而不能再现的事实,它的这种特点,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尽量运用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去努力“还原”历史,要努力做到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讲清、讲透、讲“活”,使用术语要准确、逻辑推理要严密,论证过程须完整,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反之,教师讲课语言干巴,废话连篇,必然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心理,更谈不上有兴趣了。

2、合理利用视觉资源,如插图、地图、历史图片及视频等

历史的过去式特点要求教学中要尽量以直观的资料再现历史事实。现行历史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插图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读插图、历史地图,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把插图用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来,课堂气氛也就鲜活了。

如讲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内容时,就可以用“时局图”引发思考,图中的兽类们代表什么含义?当时的中国面临怎样的处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并通过讨论得出由于列强的疯狂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危机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使情感升华,实现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

除了课本上的插图,我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帮我们实现教学目的,寻找能够让学生和历史面对面交流的各种历史图片、视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采取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练一练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的手段,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准备、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巧妙地启发学生各个器官共同协作,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进而动心。

三、“我享受——”激发学史情感

人在良好的情感下,记忆力、思维能力都会增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史料本身就很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细心体会,反复琢磨教学中历史事件的意境,并在教学中有声有色的加以体现,就可以借助学生的想象活动,带学生一起进入深远的意境中,跨越历史的长河,缩短久远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事件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从而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教育。它使学生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上都能得到良好的熏陶和培养,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并成为一个整体。

四、“我能坚持” ——培养学史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其预定目的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畏难、懒惰和消极的情绪,以坚韧的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半途而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可以陶冶情操和塑造精神的素材,这是历史课最大的、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只要加以合理运用,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有作为、受后人敬仰的仁人志士的事迹和经历,潜移默化地对真善美追求,对假恶丑憎恶,升华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常言道:“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关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能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多作尝试和努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想学”,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     

返回

上一篇:2008年第三期

下一篇:2008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