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对他人感到厌恶
无论在同学中间还是在社交场合,你总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你觉得周围人都是那么低俗,根本不配成为你的朋友。你对他人感到很厌恶,生怕“高尚”的自己被那些“低俗”的人所污染,于是你便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
* 错在哪里?
你对他人感到厌恶,是因为你存在自高自大心理,对自己和他人缺乏辨别能力。总感觉自己很“高尚”的心理,会在人际交往中改变原有心理的平静状态,对他人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难以自控。这种厌恶情绪对你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刚开始你或许还觉得没什么,但如果你因厌恶心理而长期封闭了自己,就会被“孤僻”的情绪所控制。你离周围的人就会越来越远,也许你会以为这远里离了“低俗”,其实你是跌进了“自闭”的深渊。
* 走出误区:
要有正确的辨别能力,不要用自己的“高尚”标准强求其他人。你感到他人太“低俗”,难道别人真的“低俗”吗?不是的,是你将自己的位置摆错了。你将自己的“高尚”当成了“高高在上”。你应该知道,“唯我独尊”,“粪土一切”的念头其实是最愚蠢的。要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和周围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许你的音乐天赋很好,而你的同桌绘画才能却比你强得多。你不能老用自己的嗓子映照对方的“五音不全”,而应该更多地从他的绘画中学习点东西。当你发现他人所长时,你将自我位置也就摆正了,对他人的厌恶心理就会有所改变,这时你一定会暗自庆幸,幸亏及时地从对他人感到厌恶的心理泥潭中走了出来,否则“高尚”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一切都晚了。
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20、常常抱怨“不公平”
在你十七年的人生阅历中,肯定遭遇过不少挫折,比如因仅差0.5分没有升入重点高中,而几个平时学习不如你的人却考上了。比如你认为自己很有领导能力,却连个小组长也当不上。你在痛苦失望中,感到命运对你太不公平了,好像全世界都在与你为敌,于是将“不公平”常常挂在嘴上。
* 错在哪里?
存在“不公平”想法的人无一不有着严重的消极心理,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失败推在命运身上。这样一来,即使自己不成功,也是因为命运做梗,而不是自己没努力。你也许不会想到,当你真的以为命运对你“不公平”时,便无异于放弃了努力,因为你把“命运”的力量无限地放大了,仿佛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它对你的安排。这样一来,你的内心便会愈加消极,逐渐对命运生出一种畏惧感。当一批又一批本来不如你的人超过你时,你可能已经心如死灰,无力抱怨了。常常抱怨“不公平”,是人生观沉沦的开始,早晚要陷入“我这辈子是没戏了”的沼泽。试想,一个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命运”随便处理的人,等待他的除了失败还能有什么?
* 走出误区: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那就从打掉心中的“不公平”念头开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挫折。世界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更不会厚此薄彼。一时的挫折,可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前兆,它在磨练你的意志,以使你完成更大的目标。这样一想,你对待挫折的态度便会端正起来。有一首歌中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而你如果想成功,必须用“十分”的力气去打拼。从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中你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对命运挑战的成功。与他们相比,你的挫折算什么呢?与其相信命运,还不如相信自己,别说世界上没有“运气”,即使有,它也是永远站在强者的一边,对于一心想创造辉煌人生的你来说,重要的是做一个“强者”。
挑战命运才是生活的强者
21、除了自己,人人都是虚假的
你将“真诚”当成做人的美德,可你总觉得别人对你都不够真诚。世界如此虚伪,我何必太真诚呢?渐渐地,你对别人抱有一种不信任心理,强制地将“真诚”压在了心底。你恨恨地想,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谁都不能相信,人人都是假的,人人都不可交。
* 错在哪里?
强求别人的真诚,得到的只有失望。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真诚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机变的一面。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人们往往会首先调动出机变的一面。“机变”不是虚伪,更不是*诈,而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当你觉得别人不够真诚时,并不是对方没有真诚,而是尚未感觉到你的真诚。当对方无从认识你的真诚时,当然会以“机变”的态度对待你。这时,你如果错将别人的“机变”推及为“世界上没有人值得信任”,那无异于把自己推到了无人理睬的可怜境地。
* 走出误区:
表现出自己的真诚。你的内心确实装满了真诚,可你能及时地让别人感觉到吗?你表现出的是否是一种“机变”中的真诚呢?常言说:“真心要用真心换”。你不妨从向身边最近的一个人表现真诚开始。“表现”不是“表演”,你要开明地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别人更深地了解你,别人一旦了解了你,便会不由自主地对你产生亲近感。这时,他(她)也许要对你倾诉一番了。你此时不妨也将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原来你也许以为这会招来他人的嘲笑,事实上,这样更能博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坦露胸怀是具有传染力的,双方都坦露自己的心灵时,就互相洞悉各自身上的美德。心灵与心灵的撞击,必然能撞出友谊的火花。当你用坦露真诚赢得了第一个朋友时,也就是你对不应该相信任何人的想法彻底放弃的时候。
用自己的真诚赢得别人的真诚
22、常常怀疑他人的行为对自己不利
你总是无中生有的怀疑重重,其他同学在一块说话,你以为他们在议论你,一个同学拿着课本去老师的办公室请教问题,你却以为他是去打你的“小报告”……总之,你常常怀疑他人的行为对你不利。
* 错在哪里?
这是严重的猜疑心在作怪,这样做对你来说不但劳时伤神,还可能会导致出许多恶果。《三国演义》中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的故事你肯定看过,吕家本是想杀一头猪来款待曹操到来,可曹操听到后院磨刀霍霍声和“缚而杀之”的话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了吕家八口人。你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曹操那种因怀疑他人对自己不利而拔剑杀人的地步,但你的猜疑却极容易失去所有的朋友。你生活在“怀疑一切”的阴影之下,放眼周围一片黑暗。你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慢慢地,别人也不屑于搭理你了。久而久之,你便陷入“心理妄想”的病态,总是把别人身上那些无意而为的琐事朝自己利害上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你都会以为是冲你来的,于是变得更加郁闷、孤独。
* 走出误区:
你知道了猜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就要想办法把它赶走。你必须首先学会信任他人。信任,不但可以感动你的朋友,也能熄灭猜疑的火焰。猜疑,主要是由不了解所造成的,你不妨先从了解身边最近的人开始,看看别人是否真的总抱着对你不利的心思。你会意外地发现,他原来是个不错的人。然后你应该主动接近他,继而便会成为朋友。你将这一方法推而广之,慢慢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原来都不错。在这同时,你还要加强个人的品行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心地无私的人。当你把自己训练得心胸坦荡时,就绝不会因发现他人说悄悄话而怀疑是对你不利了,你还会以为他们是在偷偷地羡慕你呢。
做到心胸坦荡,彻底根除猜疑
23、固执地追求自己的“权利”
要考试了,你依然坚持要每天上网一小时,父母要你抓紧复习,你很生气,觉得这是父母刻意剥夺你的娱乐权利。春节时,你总要从亲戚手中收到一些压岁钱,有时候别人忘了,你还会用开玩笑的方式提醒人家……你总是固执地追求自己的权利,有时尽管显得不太合理,可你依然坚持。
* 错在哪里?
每个人都有追求权利的心理需要,可这种需要一旦有点不合情理了,你依然固执地追求,便会渐渐扭曲自己的心态。你当然有娱乐休息的权利,这是对紧张的学习生活的一种有效调剂,可不分轻重缓急地一味追求,便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你利用家长的慈爱心理,将不合理的娱乐权利争取到手时,会助长你朝着更大的“不合理”挺进。慢慢地,你会以为只要一味地“争取和追求”,就可以将自己的权利不断扩大。此时,你的追求已变成了一种“野心”。野心勃勃的人往往是极端自私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也是对社会将造成危害的,你现在肯定非常讨厌这种人。可你如果不及时抑制自己那“不合理”的追求,也会沦落成为这种人。
* 走出误区:
端正对“权利”的认识,坚定地抗拒“权利”的诱惑。不要把自己的固执当成执着。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权利会给内心带来积极的动力。而固执地追求,则会使人变得偏激,并将那种“不合理”费尽心机地合理化,以说服自己的内心。当你说服自己的时候,你的心灵也已经扭曲了。你现在的主要权利应该是“受教育”的权利,只要这项权利不被剥夺,便不会再有更大的权利“损失”。你那堆不合理的“权利”,其实是内心的另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完全可以用明确目标来输导的,当你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长知识上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那些使你神魂颠倒的“权利”,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端正对“权利”的认识,坚定地抗拒“权利”的诱惑
24、过分自信,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你是一个自信的人,总认为自己的所有事都非常正确,从不拿别人的意见当回事。有朋友好心地提醒“你实在太自负了”,面对这一说法,你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觉得他们对你这么不理解,说明他们太愚蠢。你依然我行我素地坚持自己,即使自己错了你也不承认。
* 错在哪里?
自信与自负乍看起来极为相似,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旦混淆了这一差异,那你整个的人生便会陷入颠三倒四的境地。自信是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客观评估之后,对事物所抱的一种优势态度;自负则是不管自身能力如何,只对事物拥有的空洞信心。前者使人走向成功,后者则将人引入痴狂。当别人说你自负,你却以为是人家愚蠢的时候,说明你已经站在自负漩涡的边缘上。自信的人从来不敢承认自己的所有事都正确,连孔子都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而你却对别人的劝勉视为“不理解”。一个不懂谦虚的人,无异于抽去了自信的“脊骨”,你再一味地“我行我素”,便注定要跌入自负的漩涡。那时,再也不会有人好心地提醒“你实在太自负了”,从而你也变得无可救药。谁见过一个自负透顶的人有所成就呢?
* 走出误区:
分清自信与自负,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谁也不可能保证自己所有的事都正确,这种念头本身便是一种病态。你却错拿病态当自信,这只能让你变得愈来愈一意孤行。你那强烈的自负心理,总是错拿一意孤行当成意识领先,从而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因为你对自身的评估是错误的,从而所做出的所有选择也将漏洞百出,“从不拿别人的意见当回事”,相当于主动放弃了弥补漏洞的机会,那么等待你的除了失败还会有什么好结果吗?不要等到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时才知道幡然悔悟,那样的代价实在太沉重。既然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信已经露出了自负的苗头,就应该像掐死苍蝇似的毫不手软。不要再视朋友为愚蠢者,应该与他们多交流,只有集合大众智慧才会使你愈来愈聪明,当你将智慧化作自信时,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分清自信与自负,耐心听取他人意见
25、把想像当成现实
当你的愿望与要求无法实现时,你就想像自己已经实现了愿望。你把想像当成现实,希望在想像中获得满足。你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就想像自己取得了好成绩并沾沾自喜;踢足球技术不如别人时,你就想像自己一下子成了罗纳尔多,在绿荫场上叱咤风云……你异想天开地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现实,从现实中解脱出来。
* 错在哪里?
你的想像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忧而产生的一种虚幻。你把对现实的不幸与不满,以想像的方式发泄,来寻求心理的满足。这种想法容易让你在无意识中忽视了对现实的关心,从而失去了改变现实的斗志。试想一下,如果你整天生活在想像中,把想像当成现实,而又不知现实是什么情况,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你的生活一定是空虚的,茫然的。如果你一旦发现自己的想像不是现实时,你就会为自己的“不幸”深感痛苦,甚至会感到一切都已幻灭而陷入崩溃状态。
* 走出误区:
一个人的愿望与要求无法实现时,容易产生幻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你不能因此而把想像与现实混淆,从此便生活在想像中。你要果断地打破想像,勇于直面现实,不管现实生活多么让你失望,你都不要逃避。你心中可能会有许多愿望,但有的愿望不是想要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的。所以你在很多时候常常不能如愿,这个时候,你要以平常心对待它,学会面对,学会思考,而不能沉湎于想像中不能自拔,这样才能让心中的愿望有实现的可能,你可以主观上考虑一下实现愿望的必要程度,不要勉为其难;客观上考虑实现的条件是否具备,时机是否成熟。经过这样的思想沉淀,你就能走出想像的泥潭,面对现实,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
果断地打破想像,勇于直面现实
26、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
当你情绪不好或是别人惹你生气的时候,你总是冲人“甩脸子”,你觉得摆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面孔,是对惹你生气的人的一种惩罚。你在同学面前这样,在朋友面前这样,甚至在父母面前也这样。你觉得这种对人冷漠的方法很容易唤起他们的不安,从而更加迁就你。
* 错在哪里?
你的冷淡确实是对他人的一种折磨,尤其是你的亲人,他们实在太爱你了,就怕你不高兴。但你要静心想一想,此举除了冰得你父母的心发颤之外,在外人身上又会有多少效果?你冷淡,别人也就干脆对你敬而远之罢了。当你见到别人不拿你的冷淡当回事,从而使你的惩罚措施无效时,你自己又会陷入另一种不安。与朋友和同学在一起难免会有所龃龉,如果你动辄甩脸子,以冷淡的态度对之,这不仅不能引得别人来迁就你,还会更深刻地鄙视你,冷淡绝不是“酷”,它只说明了你自己内心的懦弱和人格上的不成熟。
* 走出误区:
冷淡对人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化解彼此间的分歧,无论朋友同学,还是父母或其他亲人,一旦你和他们之间有了分歧,就应该坐下来理智地将问题“摊开来”说一说,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不要总以为是别人亏待了你,就像故意跟你过不去似的,其实你只要心胸豁然一些,便会发现你周围的人对你无一不是倍加关爱。你觉得亲人、朋友惹你不高兴的时候,可能是他们关爱的方式令你无法接受。但你如果以冷漠拒人千里,不但使朋友远离你,还会让父母寒心。当你一遇到问题便果断而理智地将问题摊开时,却发现自己的生气根本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当然,“将问题摊开来谈一谈”不等于要你唠唠叨叨数落别人哪对不住你,而是直白地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强调多么希望能有所改善,这样一来,你没必要“冷淡对人”,便与他们再一次达成了心灵默契。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采取“冷淡”来惩罚别人都是愚蠢的。
冷淡相待不是交友之道,要学会真诚地沟通
27、从不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
你是个喜欢把想法和感受封闭在心里的人,你觉得这样一来,别人就不能伤害到你或占到你的便宜。当别人对你高谈阔论或倾心交谈时,你也是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木然态度,好像没听见没看见一样,对别人的言行从不做出反应。
* 错在哪里?
你就不感到孤单吗?你不肯在别人面前表露自己,不肯与人分享亲密关系,不肯接纳别人心中的秘密……这只能给自己带了悲惨的后果。掩饰自己的感受在某些时候是必要的,如果你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那你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不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的做法,其实是你对他人采取的一种防御态度,害怕别人占你的便宜,你不觉得这样太自私了?当别人来跟你说话的时候,说明是拿你当朋友的,而你那冷漠的样子,注定要伤害别人的心。把自己弄得高深莫测,即使是亲朋好友,也会对你感到陌生。你手执着乌黑而坚固的盾牌,确实是防止了别人占你的便宜或伤害到你,可别人对你整个人也渐渐不感兴趣了。
* 走出误区:
对别人的言行做出积极的反应,敞开心胸,这样做不但能让别人感到你的可爱,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自我了解的良机。当你高举着“高深莫测”的盾牌时,便已跌入了可怕的病态,要克服这一病态,你不妨先选择性地向人敞开心胸,以一个宽广的态度来接纳朋友对你诉说的悄悄话。“分享秘密”是一种幸福,只有心地无私的人,才会享受到这种幸福。当你拿别人当朋友时,肯定会脱去冷漠的外衣,对于别人言行的对与错,你也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在这种语言的交流和心灵的对撞中,你的心无异于走到了阳光下。这时你会发现,并没有人想要害你或占你的便宜,原来的“盾牌”可是白举了。
敞开心胸,对别人的言行做出积极的反应
28、过分追求奇特的服饰
像许多同龄的男孩女孩一样,可能“奇特”是你打扮自己的标准。你认为只有穿上奇特的服装,那才叫酷,那才叫有个性。在穿着上,你总想标新立异,专挑一些款式怪模怪样的衣服,你甚至会把新买的牛仔裤剪短,挖上几个洞或在上面补些补丁。你认为穿上奇装异服就可以吸引众人的注意,成为他们眼中真正的时尚权威。
* 错在哪里?
追求奇特的服饰,穿上奇装异服扮酷,应该是你的权利而无人可以指责。然而,如果你过分追求奇特的服饰,坚持某些“超前”的打扮,则容易使你脱离人群,陷入孤立状态而倍增烦恼。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归根到底,你追求奇特的服饰是因为你对自身形象的不自信,想借助服饰来吸引别人的目光,这正说明了你内心的肤浅,这样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吗?你把服饰的奇特、怪异与“个性”混为一谈,是不对的。个性不是奇异、怪诞,更不是一味地过分追求奇特的服饰。穿了奇特衣服的人未必就有个性,反而把自己搞得假里假气,矫揉造作,使人厌恶、反感。
* 走出误区:
你最好记住一条真理:能够引人注目,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你服饰是否奇特,而是服装的总体搭配是否和谐。你的服饰要与自己的年龄、身材等相协调,才能使人产生美感,为你的形象锦上添花。只要你能穿出自己的性格,并符合身份特点,这就是美的。青春期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你不要在着装的奇特上耗出太长的时间,那样反而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太浅薄。在着装的选择上,你要注意整齐、清洁、朴实、大方这几点。你最好能学一些关于色彩、线条合理搭配的知识,根据这些科学知识打扮自己,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让自己酷起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人的个性不在于奇特的服饰
29、为了引起他人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
你喜欢散布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别人那种瞠目结舌、将信将疑的样子使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成就感,好象自己随着那一消息而变得重要起来。尽管你知道这消息是你夸大其辞的结果,但为了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仍然乐此不彼。
* 错在哪里?
每个人都不愿受到他人的忽视,都有着唤起他人注意的欲望,这是很正常的心理需要。你如果妄想靠哗众取宠来获得,结果只能是失去他人的信任,继而怀疑到你的人格。你平时肯定是个不引人注目的“小角色”。而你那想成为“主角”的强烈冲动,迫使你总是想将自身跟一些重要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你的信息来源又不比其他同学更丰富,所以你便刻意制造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你将其郑重其事地说出来,其实就是贩卖谎话。常言说“假的真不了”,别人终有一天会识破你的夸大其辞。当别人顺着你的话深究下去,便看到了消息的来源,也看到了你内心的阴暗点。那时,别人会因为受了愚弄而愤怒,你也只有痛苦吞下被人鄙视的恶果。
* 走出误区:
要成为“主角”的愿望,其实是对成功的渴望,这无可厚非。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靠的是自身实力。在实力不足时,要甘于寂寞,以增强实力为主,而不是将目标降低到不则手段的引人注意上,这无异于将自己扯进“低俗”的沟壑。我们为什么佩服那些成功者?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人有益。你没有深刻考虑过成功的真正意义,只狭隘地将心思用在了如何引人注意上。且不说这样做没有实际意义,即使达到了危言耸听的效果,对自身和对他人又有什么好处?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你会顺着“危言耸听”的梯子愈爬愈高,那时,你也许自以为受到了众人仰视,可没想到由“谎言”打出的基础比水还软,比纸还薄,一阵微风便会使跌入深渊。你现在要做的应该是赶快将自己从由谎言编织的“危言耸听”里拯救出来。要明白自己目前的地位和处境,即使没人注意,也要踏踏实实做人,从而培养出完美的人格,这是成功者最重要的基础。
吸引他人注意要靠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