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一所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孩子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有节奏地喊着“一——二——三 ”,齐步走着。我看着,感叹着,这冬日里最美的一道风景。其实,这同样是——更是——童年里最美的一道风景:自由地行走,尽情地呐喊,儿童的生命在冬日的暖阳中自由地舒展,稚嫩的生命单纯而丰盈。这莫不是我们对美好童年的期待?
稍稍有些遗憾的是,孩子们的声音虽然好听,但在他们的呐喊声中,我总感觉带着那么一种文绉绉的原初生命被整饬的痕迹。这种呐喊是一种表面的华丽,缺少基于儿童自然生命的无遮拦、酣畅淋漓与生动。孩子们在行走与呐喊中,始终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的学生身份与上课意识,他们还未沉醉其中,还未忘记社会化的自我,还未被还原成阳光下自然与自由的生命。许多时候,他们呐喊是为了给老师听——是一种面向他人的表演,而不是喊给自己听——在自我的生命世界里,自由地舞蹈。
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否就是生命的文饰?教育的起点在哪里?教育是要摒弃生命原初的淋漓充沛之气,还是应在文饰的过程之中保持生命内在的、原初的丰沛之气,从而让生命在教化的过程中不失生命原初的激情,使我们整体生命形态优雅、健康、丰富,而又不失自然的本色?联系当前技术化的教育中会越来越孱弱的生命原初之气,以及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还有在我们的教育中男孩子越来越少地具有一种必要的刚性气质等等问题,我们有必要深思教育的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
两千多年前,孔子告诫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自然生命而言,教化是必要的,换言之,生命之质需要文的提升与超越,但文化的生命意义并不是简单地遮蔽生命之质,文饰的生命还需要生命自然之质的充实。文与质和谐了,我们才能以善好的姿态面对他人和社会,同时又以生命的质朴与丰盈来显现自我存在的健全与饱满。一张一弛谓之道,保持文与质的张力,这乃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根本要义。
就当前中小学教育而言,我们一方面当然要强调教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明白,怎样尊重、激励、焕发孩子们生命存在的原初的丰沛之气,显现他们的生命本色,保持一种自然的、充满血肉体温的、健康的生命姿态,也同等重要,甚至就笼罩于应试阴影下的青少年而言,更为重要。
(2009年《中国德育》第一期,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