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由于阅读内容宽泛,教学方法不确定,学生阅读兴趣低,答题思路缺乏具体的模式,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文章的“肢解”阶段,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简单而枯燥,学生被动听课,被动接受,在台下昏昏欲睡,丝毫体会不到欣赏文章的乐趣,学习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
现代语文教学一致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新课标》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的认知、思考、与作者交流,从而增加积累、提高能力、提升思想的过程。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交流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进而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避免盲目学习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人们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这个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教学之前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内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坚持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或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展示的教学目标有三种,一是新学期开始时,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每册书前面“说明”性的文字,使学生明确,本学期我们要学些什么,要掌握哪几方面的知识,课文编排的体例是什么等等。在讲授新单元之前,我会和学生一起阅读单元提示,这是对前一个“明确目标”的进一步的补充,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性更强。此外,教授新课之前,我会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有侧重的告诉学生学习重点。比如:在上《背影》之前,我把“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及感受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的学习目标明确讲给学生,学生在听课思考时会时时以此为依据,学习效率大大增加。这不是走形式,而是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便于学习结束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会使学生明确重点,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效果明显。
二、引导学生要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质疑之重要。有了疑问,才能说明学生真正是在独立自主的感知作品,理解作品,与其交流。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发现课文内容所揭示的道理和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孔乙己》结尾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这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却蕴意深刻。在讲课时,我提的问题是:“‘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是矛盾的,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课堂气氛很活跃,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了课堂主人的主动性。从讨论中,学生明确,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人们冷酷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及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又品味出字词的恰当运用,还欣赏了文学大师用词的精妙,从而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问,也提倡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如在讲朱自清《背影》时,有学生就提出“春雨图”一段中“上灯了”和后一段在时间上有矛盾,有理有据,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如果能在教学时善于运用实物、录音、影响、课件等教学手段,用朗诵、音乐、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增强其主观性,让学生在多样的讲解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主要和最强大的诱因,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把人置于情感合而为一,从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如在讲《狼》、《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丰富的创意让课堂时时充满笑声。在讲《老王》时,优美的幻灯显示让学生明白了关爱弱者的含义,《三峡》带感情的朗诵,使学生深深的沉浸在美丽的三峡风景之中。与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驱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显著。
四、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
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仅仅靠啃教材,学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学生普遍有“课外阅读”比“课内文章”精彩的阅读心理。可以利用这种心理,一方面鼓励学生和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阅读,好的作品大家交流;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规定课外阅读量,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作品,要求学生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些感评。如在讲完陶渊明之后,我向大家推荐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在讲完《背影》之后,我又推荐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其他散文。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加大了学生的文学积累。
本学期,我们继续开设了文学欣赏的课程,课上我们概括作品的内容,分析人物特点,课下我布置相关的内容进行阅读,再回到课上讨论,这样的形式,避免了让阅读课只是看看说说,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学生的天性和个性,不遗余力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的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