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心灵指纹】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五)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9-07-01 16:45:00

 

39、不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

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你有一种难言的自卑感,你觉得他一直在俯视你,你的呼吸都有点不畅了,这种感觉令你很痛苦。只有在远离了他们之后,见到比自己弱的人,你才能恢复正常的心态。于是,你很不喜欢跟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

* 错在哪里?

这是由“自大”心理导致的自卑。只有一心想比他人强的人,才会产生这种莫名奇妙的自卑。试想,为什么面对比你弱的人就会感到很舒服呢?这种对强者的逃避并不能使你做到真正的心平气和,那些优秀者仍是你心中的一道高大的阴影,它压制了你的创造力和自信心。长此以往,你慢慢地会在身边发现比你优秀的人愈来愈多,当你再也找不到比自己弱的人时,你也就彻底迷失了自己。“自大”而又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只能使自己陷入自卑的怪圈。

* 走出误区:

你要克服动辄与人比较的念头,注意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这样你才会以一个公平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在你的眼中之所以有了强弱之分,全在于你那莫名的“自大”和“自卑”的交错转换。当你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强者时,发现他们并没有鄙视你的意思,他们身上自然有着不少优点和长处,那你不妨大胆地执行“拿来主义”吧!

勇敢地站起来,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强者

 

40、想获得所有人的爱

你总是费尽心机地讨好每一个人,争取“人见人爱”,你以为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尊重你。你无法忍受他人对你的不喜欢,即使只有一个人说你不好,或对你尖酸刻薄,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你也会痛苦得坐立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 错在哪里?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一个人绝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喜欢,而你却刻意地去做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你争取“人见人爱”,无异于试图把所有人的认识统一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其实,你的内心也不可能完全赞同某一个人的观点,你为了博得他人的“喜欢”,就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这时,你在别人的眼中也变成了一个“虚伪”的人,就会有更多的人对你产生反感。如此恶性循环,就会使你在“如履薄冰”中度过一生。

* 走出误区:

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究竟有多少人喜欢你,与其争取每个人都喜欢你,还不如争取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理解你。这样才能为你的学习和事业提供真正的动力。你那“争取人见人爱”的做法,只能给你换来莫名其妙的苦恼。你当然不想做这样的人,那就尽快认识到“争取人见人爱”的危害。从完善自身入手,你要证明的是你的价值,而非别人空洞的“喜欢”。你要懂得,只有在事业上真正有所建树的人,才能赢得他人倾心的尊重。

证明自己的价值比争取“人见人爱”重要得多

 

41、期望值高了,干起来才有劲头

你总是故意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更大的干劲。你明知目标不能实现,但仍然坚持那个目标,你以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有突出的表现。虽然你的成绩在班里平平,但你却给自己定了下次考试要考全校第一的目标,虽然你体质不行,但你却非要让自己在田径赛上夺得冠军……你总在鼓励自己,目标高才会成功。

* 错在哪里?

期望值太高实现起来的难度相对就会大,如果头脑里总是装着一个不能实现的高目标,那无异于顶着一块石头,早晚会让你因不堪重负而垮下来。你之所以定出一个很高的期望值,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你固然在力图实现它,带有一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实际上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每个人都不免对自己有一些期望,这个期望值如果不切实际,太不合理,就会给你带来许多的失望和沮丧,反而会影响你的自我发展。

* 走出误区:

真正的成功是由明确、合理的目标开始的。首先你应该对自身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然后依据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你可以把大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再制定好计划一步步地去实现它,比如,要想考全校第一,可以从争取全班第一开始,要想考取全班第一,可以从提高自己现在的成绩开始,总之,要结合实际,订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确实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样你干起来才真正会有劲头。

合理的期望才能有好的表现

 

42、发泄愤怒越激烈越有益健康

你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当火气冒上来的时候,浑身的血管几乎要迸破了,于是你暴跳如雷、拍桌高叫,你觉得如果不将怒气发泄出来,积在心里会把自己折磨疯的。所以,你将如此激烈地发泄愤怒的方法当成了一种“养生之道”,认为这样做有益于身体健康。

* 错在哪里?

刻意否定或压抑自己的愤怒,的确有损健康,但你那暴跳如雷、拍桌高叫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怒气和缓下来,反而容易引起你更大的焦躁不安。你在获得短暂的满足和松弛之后,看着别人那对你目瞪口呆的眼神,你会觉得一阵阵的沮丧。这种沮丧情绪的阴影一旦笼罩了你,你便陷入比愤怒更深一层的痛苦,继而把你带入一种莫名的抑郁状态,使你变得更加易怒。这种恶性循环慢慢地将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持续的伤害,使你变得愈来愈缺少理智,直接危害你的身心健康。

* 走出误区:

合理地发泄怒气有益健康,但不择方式过分激烈地发泄怒气不但于身心健康无益,反而会使自己陷入新一轮的焦躁。既然这样,当你怒火冲天的时候,最为积极的方式就是将愤怒转移。要将怒火一下子熄掉是不可能的,不发出来又会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压迫,那就不妨在发泄形式上做一个转变。当你被一件事惹怒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马上离开使你发怒的场所,到一个能唤起自己愉快回忆的地方去。这时,你的理智便会慢慢恢复,继而会忘记刚才的“刺激”,再想想自己那怒不可遏的凶相,你也许会一笑了之,“太不值得了”。

转移自己的愤怒比发泄更有效

 

43、这年头老实人吃不开

你是一个老实人,但你觉得,现在这社会,老实简直就成了愚笨、拙于心计的代名词,所以,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就会吃亏。于是,与同学吵架后,你会悄悄地把他的课本及文具盒藏起来;与他人相处时,为一点小事你就想大打出手;要是有谁一不小心“冒犯”了你,你更是得理不饶人,非要讨个“说法”……

* 错在哪里?

你的这种异常心理在心理学上叫做定势错位。你可能是因为看到现在社会上一些老实人吃亏,一些“不老实”的人反而得逞的个别现象,就以偏概全地按照这种固定的思维去看待社会,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你这样做是迎合了一些与现状相悖的观点和行为,所以你对社会现实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心理的危害是极大的,对你个人而言,可能会因此而对社会丧失信心,变得心灵空虚,在学习上也不思进取。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得不到纠正,等你以后走入社会,也有可能变得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算计他人。就你的人际关系而言,这种错误心理可能会导致你与同学之间的不信任,甚至会产生摩擦和冲突。

* 走出误区:

你可以对自己进行自我调适,纠正错位的思维定势,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看待社会。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社会正大力提倡诚信,要求建立一个诚信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人来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诚信的表现,是一种优秀品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老实人能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良好印象,从而能更好的发展,怎么会吃不开呢?一个工于心计、得寸进尺的人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时间长了,人们就能识破他的真面目,从而唾弃他,那样的人才会真正的吃不开。如果你会这样想,就能掘弃“老实人吃不开”的错位心理,为你是个老实人而感到自豪的。

进行自我调适,纠正错位的思维定势

44、只要是善意的,批评就可以不计方式

你喜欢坦率地批评别人的过失,并认为自己是个“讲理、高尚”的人。在你的批评之下,你的朋友一个个离你而去了,你很不理解,“他们怎么如此敏感?我们只有在互相批评中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才能更好地进步嘛。”

* 错在哪里?

批评只有在别人接受的情况下才会有效。既然你的朋友一个个离你而去,那就说明你的认识和方法不当。如果你一股脑地用负面言词去批评朋友,朋友可能没有听完,就已被你那扎耳的语言给惹火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批评别人,是表达自己的一种看法,一定要讲究技巧。否则,便会让人感到你在贬抑、嘲弄、揶揄他。你本来想帮助朋友共同进步,结果却伤害了朋友们的自尊,使他们对你产生了怨恨心理,宁可与你分道扬镳,也不愿与你“互相批评,共同进步”,这绝不是因为他们太敏感,而是你的批评方式不正确。

* 走出误区:

批评别人只有讲究方法才能更好地进步。批评别人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别人改变错误行为,而不是人身攻击。你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委婉地把批评的话说出来,否则尽管你主观上并没有想攻击对方,可言词的不慎也会造成朋友间的分崩离析。这样不但不能更好地进步,还会使得问题更加恶化。对于朋友身上早期的错误,最好不要太多地纠缠,因为对方会慢慢意识到的。你如果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朋友会有一种被揪住小辫子的感觉。当你用委婉的言词表达出对朋友错误行为的看法时,他会感激你的。这样便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善意批评别人,也要讲究方法

    

45、对他人的行为过于敏感

你是个敏感如含羞草的女孩,哪怕是外界无心地轻轻一触,就能引起你快速的情绪反应,一次,你和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郊游,一个男同学和你开了句玩笑,说你穿一身黑衣像要参加葬礼,你听完之后,认定那个同学一定很厌恶自己,别人也肯定会跟他一起嘲笑自己,于是情绪低落地独自一人回家了。回到家里大哭一场。连着两天哪儿都没去,自那次以后,你的新衣服一次也没穿,和那位男同学的交往也中止了。

* 错在哪里?

你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感情脆弱,心理多疑,不能受到一点不良刺激,是一种典型的敏感心理。长久发展下去,会发展成多疑、幻想等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导致失败。在他们看来,你的这种行为特点缺乏宽容的气度,太斤斤计较,让男同学的一句无心的玩笑不仅搞得自己伤心痛苦,而且导致正常同学关系破裂,使自己生活在一种疲惫不堪的氛围中。

* 走出误区:

尽管别人的出言不逊确实会伤害到你,但是,是否被伤害最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可以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行置之不理,完全不必情绪低落,坐立不安或耿耿于怀,你需要自信而有主见。如果必须做出回答,你就应向对方明确表示你的不满,或不妨尝试讥讽对方几句,或用幽默的方式一语作答,一笑了之,这都是缓解气氛的良策。如针对讥讽你穿着的男同学,你可以简单地一句:“没你想像得那么严重吧!只是衣服和纱巾的颜色暗点罢了”这样你就可以控制局面而不让别人左右你的情感。

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行置之不理

 

46、把吝啬当成节俭

你认为节俭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花费每一分钱,你都要斟酌再三。同学向你借块橡皮用一下,你都不愿意,生怕被他们弄坏了。有一次考试,同位的钢笔坏了,他向你借几元钱卖一支笔,你仍是死活不答应。为此,你成了别人眼中的“超级铁公鸡”。你心里十分痛苦,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节俭也有错吗?

* 错在哪里?

你这不是节俭,而是吝啬。节俭的确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而吝啬却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从心理学上看,它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心理,你怕帮助了别人得不到回报而焦虑,从而建立起一个强度很大的心理防御机制。吝啬会削弱你的同情、仁爱之心,让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即使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也不肯付诸于行动。这样就破坏了你与同学之间团结和谐的关系,让你失去很多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们的帮助,整天生活在孤独之中。

* 走出误区:

你要培养自己的爱心,多做好事、多资助有困难的人,尽快消除吝啬心理,不要再因“节俭”而吝啬。关心与帮助历来都是互相的,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什么困难,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懂得了这一点,你就可能会为以前“节俭”的做法感到脸红。所以,以后同学再向你借橡皮时,你要爽快答应,别人有什么困难,你要主动帮助。当你对待同学都充满了爱心,并能做到乐于助人时,还会有人称你为“超级铁公鸡”吗?那你就快快行动,尝试着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吧!

培养自己的爱心,消除吝啬心理

 

47、一面对众人便惊慌不安

每当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时,便会感到紧张、害羞,继而惊慌不安。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你说话总是结结巴巴;演讲比赛中,一看到台下那么多人,你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你甚至不敢当着同学的面读书……你非常希望此时的神态能像平时一样从容、自然,可总是做不到,渐渐地,你再也不愿到大众面前去了。

* 错在哪里?

这是一种“对人恐怖症”,这种惊慌是因你怕在众人面前出丑的心理引起的。你正处在青春期而又涉世不深,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变。这时,你的自尊心也会迅速增强,如果你受到当众出丑的刺激,便会在心理上造成较大创伤,从而产生对众人的恐惧心理。你很爱面子,又十分注重别人对你的评价,然而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当你面对众人时,那种感觉就像面对“猛兽”一样。此时你如果不直面这一误区,而是“再不愿意到大众面前去”,那你早晚要变得木讷寡言、落落寡欢,这不但丝毫不能解决你的“对人恐怖症”,还会愈来愈怕见人。

* 走出误区:

你在大众面前之所以感到紧张是因为你对他们的不了解。人对于不熟悉的环境总是会有种莫名的恐惧,但这完全是可以通过了解来克服的。你周围的人并不是“猛兽”,只是一般的人。“大众”正是由一个个普通人集合而成的,你既然不害怕自己,那就没有理由害怕跟你一样普通的他人。你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给自我施加了太大的心理压力。你要知道,这种压力不但不能使你表现更好,还可能把你彻底压垮。你要对“人”逐渐地加深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弱点,犯不同的错误,我为什么不能犯错误呢?”你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才会渐渐感觉到“大众”只是一群普通人。即使在大众面前“出点丑”也无可厚非。这种从心理上说服自己的方法比硬冲冲地到“大众”面前训练自己的应付能力更有效。

“大众”是由与自己同样普通的人集合而成的,没理由害怕他们

 

48、过分依赖“第一印象”

你对人的判断总是凭着“第一印象”,你觉得这是很宽松的判断标准,因为每个人在给人创造第一印象时总是力争表现最好的一面。如果连这最好的一面都让人感到不堪入目,你便相信这人好不到哪儿去,于是你便很讨厌给你第一印象不好的人。

* 错在哪里?

每个人都不可能在第一次会面时便表现出全部的内涵,你如果单凭第一印象便给人下出“这人好不好”的结论,那说明你舍弃了一个人的内涵儿太侧重于看人的局部。他也许以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做法很科学,实际上,却不容易看到人的内心。常言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固然有先入为主的一面,可你也不能肯定别人第一见到你时便一定能将最完美的一面表现出来,也许他正处于情绪波动之中呢?以貌取人,往往只能使你失去真正的朋友,而是交到一些花言巧语、见机行事的“滥友”。

* 走出误区:

应该学会更全面地看一个人,不要急于凭第一印象便给人下出好与坏的结论。无论对方给你的第一印象多么差,你都不能以一种排斥的态度来对待。对一个人下正确的结论,要在多种不同的情况下,多角度地观察他所表现出的典型行为。也许你曾经遇上一个很害羞的人,于是你便觉得此人“缩手缩脚、难成大器”从而拒绝了他。可你没想到他的害羞仅是由性格内向造成的。你不妨看看他与已经熟悉的朋友是怎样交往的,他不但不害羞,还语调铿锵颇有主见,并且对朋友的缺点和错误直言不讳,他的朋友都很喜欢他,视他为难能可贵的“诤友”。而你也正希望交到这样的朋友,如果你仅凭第一印象便认为他缩手缩脚从而与其失之交臂,岂不是太可惜了?

学会全面地看一个人,不要凭第一印象下结论

返回

上一篇:2008年第三期

下一篇:2008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