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16班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情绪处于暴躁之中。几乎每天都有让自己努力克制不良情绪,或者克制不住不良情绪的事。那天的事情只是其中之一,却让我对我的学生有了别样的认识。
早上第一节课,大家正在做习题,我习惯的走到下面去看。当我走到小张身边时,发现他正在本子上写着什么,已经写了很长的一段,他写得很专注,并没注意我就站在旁边。是在补作业吗?
我用手拍拍他的后背,说:“写什么呢?”声音很轻,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同学还在做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对小张的了解——学习成绩很差,脾气暴躁,自尊心又很强。我想如果他在写作业,告诉他下课再写就行了,不准备再批评他,因为对他而言能想着要完成作业,我想这已经是进步了。
没想到的是,他扭头见我在旁边,赶忙慌乱的把本子塞到桌斗里,嘴里说着:“什么都没写,什么都没写。”见我没说话,又加了一句“没有,就是没有。”他这么做反而让我起了疑心,于是我说:“拿出来给我看看。”他却旁若无人地坐着,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我又重复了一遍:“给我。”没想到他突然把本子从桌斗里抽出来,翻开那一页,把那张纸撕下来,又撕碎团成纸团,之后扔掉。
他如此激烈的反应让我目瞪口呆。
是什么让他如此愤怒,失去理智?是我课堂上处理的问题吗?难道我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我觉得我已经拿出了最大的耐心与理解了啊。交给班主任?彻底放弃他?晾晾他?把他叫出来狠狠批评他一顿?那天下了课之后种种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
最后我想他再反常,再失礼,我作为他的老师,至少我有义务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我也不想因为他的存在,让我的课堂有剑拔弩张的火药味,我要与他心平气和地谈一次。
与班主任李娜老师商量后,上自习课时我把他叫了出来。他仿佛知道我会找他,雄赳赳气昂昂地就出来了,似乎已经做好迎接暴风骤雨的准备。我看他“全副武装”,先对他说:“最近学习累吗?”他愣了一下说:“不累。”接着,我又像朋友一样与他聊了一些生活上的小事,等他心情放松下来,我轻声对他说:“小张,你看你比老师长得还高。什么道理一定都懂,你上课那么做好吗?”“不好。”看他有正面的回应,我很高兴,就进一步说:“当然,我觉得你上课那么大反应一定有你的道理。老师很好奇,是在补作业吗?”“没有。”“那你干什么呢?怎么那么害怕被老师看到啊?”“我在写家里的一些事。”听到这,我很惊讶,也很高兴,没想到这个作文时常不写的学生会这么做,于是我对他说:“其实你这个习惯很好啊!初一初二时咱们记周记,不就是这么写吗?其实你完全没必要藏起来,说不定老师还能帮你出出主意呢。”“其实我可烦了!烦他们。”接下来他断断续续地提到昨天老家又来人了,晚上还吵了起来,家里的人都不支持他上学,表哥还说让小张出去跟他混。“跟他混能混出什么?你是不是也觉得他说得不对,又不知道怎么反驳他?”我接过他的话茬,他点点头。
我没有想到学习成绩那么差的一个学生会那么想上学,我也没有想到在家长都在逼着孩子学习的时候,还有家长打的是退堂鼓,而小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绩差,家里不支持,他还能坐在课堂上,凭的是什么?听完小张说他家里的事,我理解了他极度自尊里的自卑,极度狂躁里的恐慌,遮遮掩掩中的渴望沟通、理解和支持。
那次谈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张在课堂上表现都不错,而我克制不良情绪的时候也少了一些。不是因为学生不再犯错,而是每当他们犯错时,我都会问问自己:他这么做,会不会有背后的故事?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其实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会倾听。不应该怀着同样的狂躁的心情,去倾听学生表面的倔强与争辩,而是安下心来细细去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也许看到的是另外一方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