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往往能够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精神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实现达到这种课堂效果,情境教学是一中非常有必要的也很值得研究的教学方法。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追求“情”与“境”的交融的教学,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情景教学通过设计一些具体场合的情景,为语言技能提供充足实例,并活化所学语言知识,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交际性,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发展开拓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可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那么该如何创设合适的情景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呢?综合来看,要通过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灵敏性,充分调动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学习。
一、情感渲染,营造氛围。
精彩的导入语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如初中学生的第一课——《翻过那座山》,便可以通过架设一道想象之桥,“假如你是海里的小鱼,从未到过岸边,你一定会想到:大海外面是什么呢?如果你是森林里的小松树,从未出过森林,那么你一定会想到:大森林的外面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山里的孩子,从未到过山的那边,你一定会想到——”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个翻过那座山的渴望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美丽的童话中进行丰富的想象。当然不同的文章导入的语言也风格不同。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精彩表演,激发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句话解释了激发情感,可以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原理。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些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选用学生表演的方式进行。
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分别表演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要求将作家们的的神态、心理和动作表现出来,从而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最后让全班同学做现场观众进行角色评判。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全班分组,每组指定导演、编剧、演员编演竞赛,明确要体现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主要环节,分别表演一个环节,评选出最佳编剧和最佳演员,通过这些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活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图文结合,视觉魅力。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若能恰到好处地将现实事物展现出来,开拓学生的视觉空间、想象空间,让学生“乐学”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
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等事物说明文,学生虽然平日里听说过也见到过,但是对这类事物的准确具体的外形、结构只是一些表面的认识,对它的基本特征更是知之甚少,若将实物图片与课文联系起来,一边展示一边说明,学生们将会更加能够体会科学的魅力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写景的散文,也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将其魅力展示出来,如《春》,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塑造了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济南的冬天》美山、美水、美树、美雪都可以通过具体鲜明的画面展现出来一种独特的美感。
很多古代的诗歌,可以通过意境优美的中国水墨画表现出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幅水墨画,有枯藤、老树、昏鸦,有小桥、流水、人家……在这样萧索的深秋,即使画外的人也能够感受到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画面要更加有视觉上的冲击!
四、动人音符,扣人心弦。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
《黄河颂》就可以《黄河大合唱》歌曲导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配乐朗读比赛,《在松花江上》,这样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配以音乐,更加能够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炙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学生就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多媒体综合调动情感。
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对创设一定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视频和音频的综合运用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如果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推及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少图画、音乐,那么语文的乐趣也会失掉一半。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如果先让学生凝神听一遍配有古筝的课文录音,再放一段春意盎然的录像。那含翠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处处流露出早春的信息,再加上优美的旋律,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春意绵绵,领悟力强的学生会如痴如醉。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领悟的兴趣,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再如,《荷花淀》中美丽的荷花风光配以旋律悠扬的乐曲,学生更能体会到在炮火硝烟的环境中那样安静恬淡生活的弥足珍贵,而影视剧本《音乐之声》仅仅通过文字很难体会到玛丽亚的聪明、睿智和善良以及才华,特别是本文应该侧重对通过音乐对于人的感化的巨大力量,而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音乐之声》将较为单调的剧本化为可看可听的美丽画面和悦耳声音,创设出了恰如其分的情景,一为课堂增色不少,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良好的学习情景是学习活动的润化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中,多种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理性知识和具体的感性认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实践证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情景,往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探究性学习,获得真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多种情境的设置,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中“教”和“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论》 斯宾塞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语文创新实用教案》余映潮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