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教学研讨】展现物理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9-07-05 19:05:00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成绩相比,显出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兴趣更为重要。可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但我们知道,实际上很多学生以“考试成绩”为间接学习动机,在物理这个学科也不例外,而忽略了学习的直接动机——对物理本身的兴趣爱好。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个动机非常不合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去年暑假开学前,我即将给初二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对上面的问题作了深深的思索,和我们的学生一样,我也意识到物理课不如文艺作品能打动人,不像历史知识能吸引人,更比不上数学课上魔幻般地图形变换。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若不讲究教学艺术,学生在枯燥乏味中渡过一个个的40分钟,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何改变物理课的这种现状呢?我想我要再物理课上增加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实用,不难学的学科,展现出物理的魅力,力争使每堂课都成为一次愉快的活动,使学生在高度兴奋状态中获取知识,这样做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此我悉心研究课本内容及课标要求,精心设计了我的第一节课,把“有趣有用的物理”解读为五大块内容,分别是:

        一、物理学习中有乐趣

        二、物理学习中有生活

        三、物理学习中有知识

        四、物理学习中有成就

        五、最后学习方法部分被我说成是“游戏之中学好物理”

        这其中我重点讲解了物理学习中的“乐趣”和“生活”,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和现象以外我还与其他老师一起想办法找到了很多更有意思的实验,有“爬管实验”,“覆杯实验”,“吹纸条实验”等等,这些出乎意料而又有趣实验的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又拉近了他们与物理的距离。就这样,我在第一节物理课就颠覆了学生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对物理的认识,把难学难懂的物理课变成了亲近有趣充满魅力的物理课。在第一节课中我刻意的不去强调“学习物理”的方法,而是告诉孩子们物理学习是在游戏,当然这里的游戏就是丰富有趣的实验,彻底打消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事实证明,这样的一台“开场戏”吸引了每一个孩子,他们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一堂课,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见到过这么多琳琅满目实验。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没有想到原来物理是这样的,很喜欢上物理并且对第二节物理课充满着期待。

        我想我要爱惜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并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从这开始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追求着物理课堂的“魅力”,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每节课开篇巧妙设下悬念,吸引学生“眼球”  

        为了把物理课讲的深入浅出,我在教学中利用新奇直观的实验,生动形象的实物(包括模型,图片,投影,动画等),饶有情趣的小故事,典型实用的事例激发争论的问题等,把学生引入课题,使其思维处于“受激”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  

        比如在讲解平面镜时,我首先表演了这样一个小魔术:  

        桌面上放着一个小魔箱(里面有块平面镜),我向小魔箱中投入一张纸币,学生发现投入的纸币“消失”了。然后我让学生上讲台自己动手尝试,结果发现投入的纸币也“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对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不过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了。  

        用实验作“开场白”颇具吸引力,特别是让学生上台来参与实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并且在这次实验中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结果整节课听得津津有味。  

        然后在课堂中重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良好的物理情境,是物理课魅力的重要源泉。教师不能摆出向学生“灌”知识的架势,搞“一言堂”,要创设适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看得清,摸得着。充分运用感觉器官,感知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促进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比如在讲声音的特性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音调的概念,我给同学们唱了两首歌,第一首是男低音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第二首是我假着嗓子学女生唱法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对老师的表演非常感兴趣,当然都意识到这两种唱法声音有所不同,这时我让孩子们都试着唱一唱,让他们自己思考这其中不同的地方。

        这样的一个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置身其中,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思索,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最后在课堂上善于归纳总结,使学生收获知识

        知识上的“收获”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获得理性的认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看到了物理现象,经过了独立思考,教师则要适时地启发学生归纳出有关概念性,规律性知识,并讲解典型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的“知识魅力”。

        比如在讲噪声的时候,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听得很认真,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突然,音乐声中传出了刀片划玻璃的声音,非常难听,过了一会,有的学生开始小声的嘀咕,“噪声!”

        接下来引入本节新课的教学,通过对声音的比较更加形象直观的引入了噪声的概念,从感性到理性。  

        物理学的魅力是无穷的,一旦真正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感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天堂,而一旦学生主动的、积极地探求知识,创造性地学习,“教”室也就变成“学”堂了。总之,我认为教学过程有无吸引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年轻的物理教师更应当“有心人”,不断探索,努力增加物理课堂的“魅力”。  

返回

上一篇:2008年第三期

下一篇:2008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