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评价初探
【摘要】课程改革要突破评价改革的瓶颈,尤其应当寻求课堂教学及课程建设与学生评价理念的一致性,而当务之急就是对一些围绕学生评价的错误认识予以澄清。本文对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的学生学习评价的理念及方法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生学习评价;评价主体;甄别;学生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澎湃向我们袭来,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搞好教育教学,是广大教师正积极思考探索和孜孜不倦求解的问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抓住这次重要的课改契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而提高效益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语言便成为调动积极性的关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真正把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目标,评价要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注重适应新课程的标准,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
一、传统思想品德课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主义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功的教育教学包括的课程、教学、评价三大要素中,评价是影响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看评价制度改革能否与课程改革配套进行。过去的许多教学改革之所以严重受阻,就是因为对教师、学生、学校的评价制度,特别是考试评价制度同教改方向、目标、要求相左而行,而评价制度往往是很硬的尺度,特别是一张考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更是对课程改革的最大瓶颈制约。要推进课改顺利进行,必须同步改革评价制度。传统思想政治课评价方案的弊端是评价手段过分单一,仅局限于以考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对学生一段时期(通常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采取单一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分数的高低,是传统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通行做法。一个平时思想行为表现很差的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其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可能会得到高分。这是课堂内的“常识”,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卷面的品德成绩,是我们看重“道德可以教导、灌输”的结果。由于道德可以教导,因而能够被记忆,而一旦为被教导者记住便证明其已被“教化”。许多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时,通常是讲一段大道理,然后问:“你记住了吗?告诉我刚才讲的是什么?”,就算孩子告诉你他记住了又怎样呢?规则没有进入思想,在实际行动中不被采纳,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品德应是人身修养,而不是对名词、理论或政策的记忆。片面的掌握知识,死记硬背,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从而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只侧重于用纸笔测验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只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只对“过去”的关注,评价焦点只以结果为中心,直接导致学生记了就考,考了就忘,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传统的教育评价受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限制,评价的目的是甄别,仅在于把“优秀者”选拔出来,不利于全体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因此,与当前所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极不配套的,我们不能在教学中“穿新鞋”,在评价时“走老路”,必须改革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旧评价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思考
1、评价目标的层次化
众所周知,不同的人先天遗传不同,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再加上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等多方面。近年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进一步揭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体态智能等,并且指出每个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评价目标应设成多种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我们没有理由,而且也不应该以某几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把他们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无论是百分制还是等级制,尤其对于一个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正处在发展时期,自尊心、自信心还只在朦胧状态中的中学生,等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天长日久,他们体念得更多的是对自我能力的失落和对学习的恐慌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自我封闭。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往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由于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导致了如下一些问题的产生:①评价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他们对评价会产生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②由于在评价过程中缺乏被评价者的坦诚参与,教师往往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者不仅指学校教师,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整个评价过程,从评价目标的确立直到评价的消息反馈,要使被评价者个体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让他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只有在主体参与中,被评价者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由于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原有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居高临下的传统评价关系得到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智、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互动过程。通过评价,它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作用和责任,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大特点。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除了上面的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外,学生同伴、有关方面的专家、学生家长等,也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如活动课的某一专题是围绕孝敬父母来展开的,那么,学生家长就可根据学生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成为评价主体。
只有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强调多主体,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3、考试评价法
在新课程倡导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中,考试仍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的不同,考试面临着变革,即要避免只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做出评价。教师在校内考试的变革应做到以下几点:(1)、考试要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2)、考试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考试的方法应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如可以让学生出考试题,通过上网查资料,进行开卷考试、情景测验、实践操作等。(4)、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把握适当的时机,运用灵活多样的、以激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
三、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
学生评价追求的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价值判断,就其合规律性而言,评价要获得认识上的客观性,以确保评价标准的“真”,从而使整体评价具有信度保证;就其合目的性而言,即通过评价要满足评价者的最初意图: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认清这一点才能选准我们今天学生评价改革的着眼点。
为适应学生成长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结合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课本,依据新《课标》、《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自己对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从中学生健康成长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提出评价内容标准,将知识性考试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能力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思想品德》学生评价指标共四个方面,即日常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活动课评价、考试评价。四个方面所占分值分别为15分、20分、15分、50分。由相应的评价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具体表格及操作办法如下,其中的分值可以根据学生或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________学生评价 |
日常评价(15分) | 课堂表现评价(20分) | 活动课评价及反馈(15分) | 考试评价(50分) |
评价主体: | 分值: | 评价主体: | 分值: | 评价主体: | 分值: | 评价主体: | 分值: |
1、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讲文明礼貌,注重仪表。(1分) (2)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1分) (3)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2分) (4)勤俭节约、节约用电、用水等。讲卫生,不乱吐乱扔。(2分) (5)热爱生命,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不赌博、不看黄色影像。不违纪上网。(2分) 2、能 力 (1)交往与沟通的能力。(2分) (2)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分) (3)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2分) (4)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2分) | (1) 学习注意力; 学习兴趣; 思维活跃,参与讨论或回答问题。(共8分) (2)合作学习;互助精神。(6分) (3)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进行反思。(6分) | (根据活动课的主题,学生进行活动。) 活动时的积极性,参与热情(5分) 学生的情感体验(5分) 活动反馈(5分) | (根据前面对考试评价法的阐述对学生进行评价) 期中考试成绩(20分) 期末考试成绩(30分) |
备注:评价主体是学生自己 | 内容(1)评价主体是老师 内容(2)、(3)评价主体是同班同学或同学习小组的学生 | 评价主体根据活动课的内容改变。(如可以是任课教师、班主任、同学、家长、某方面的专家等) | 评价的主体是思想品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
学生评价成绩: |
教师评语: |
学生自评: |
| | | | | | | |
(备注:在评语栏中要明确指出学生的主要优、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意义
1、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由被动的“听”转变为真正的学,逐步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2、激发学生所蕴藏的潜能,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3、改变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相脱离的现象,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为实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转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提倡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受教育者得以全面、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学生守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