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做法谈不上,只是我接触到开展生本语文课堂以来我的一些感受和做法。
一、心情变化
忘不了当我们坐上从广州回石家庄的列车上,老师们都是那样兴奋,满脑子里是华阳小学学生一张张求知的面孔,一双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善于表达的嘴巴,想一想自己的学生上课时一副被动接受的样子,心里除了羡慕更多的是欣喜。冯校长坚定的跟我们说:回校之后你们几位老师商量商量就开始搞了。我心里畅想着未来咱们自己的学生也变得主动好学,不用老师逼迫,那将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
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真谛。人逼着的劳动是质量很低的,它瓦解,耗散了学习者的精神和智慧,只能培训平庸之材,而不能培养出天纵之材。
刚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前置作业,我想要让学生上课有的说,敢说,那就需要提前对课文的理解要深入,预习不能简单的读一遍课文,查几个生字,更应该根据课后题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包括对作者的了解,文章的背景,以及一些与文章有关的综合性知识,都需要去借助书籍或网络去查资料,所以导致部分自制力差的同学查资料时间过长、或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的语文课堂确实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不敢举手的同学在同学的鼓励下也举起了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想尽量的多让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少说一点,但是学生的表达或对一问题的挖掘的深度不够,最后还是需要老师来拔高,所以一度感觉课堂容量变小了,学生在课堂的展示占了较大部分,所以这时候我特别的迷茫,似乎找不到方向,学生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这时候学校又组织一线教师到邢台威县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到生本就是一种理念,哪一种课堂模式都不能直接照搬照抄,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学生。记得从威县回来后,冯校长在开会时强调了课改的必要性,还强调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要有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
二、谈一谈自开展生本以来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1、课堂小组交流:
作为任课老师一定要配合班主任一起做,首先要了解班级具体的小组分布,确定小组成员1—4号,并进行常规的分工,分工可以包括前置作业的分工,也包括课上小组合作的分工。作为语文,前置作业比如需要查找的资料,老师可以从内容上进行分配,要求每人的作业是不同,这样一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二是通过小组的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课堂小组交流时的形式应多样,根据问题的设置,可以按照1、2、3、4的顺序,4号总结,也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1号总结,也可以指定一名同学主说,其他同学作补充等。
上网方面一定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应达成共识,给学生规定好需要查找的内容,规定好需要上网的时间,不必任何东西都让学生去查。
2、生本课堂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主要采用复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作重点,尽可能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1)教学结合学生的心理,创设娱乐性活动
采用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比如在讲《羚羊木雕》时,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有感情、带表情、说话符合人物身份等方面来朗读课文,课下排演课本剧,本课一个重点就是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很多方法,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都很有特点,能把人物活灵活现的演绎出来,同时也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整个课堂是轻松愉悦的。
在分析完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后,让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该故事,其中一人是旁白,要求所有人的语言要使用古文的原话,要表现出古人的风韵,这样在课下学生们都很用功的去背诵,以前不敢站在同学面前讲话的也开口了,老是不背不学得顽固分子为了小组表演的完整性也下功夫背了。
(2)结合文章内容,开展小型辩论赛
我们看到的生本课堂,那是学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只有让学生开口,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老师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话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说。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以前总是自己一点点分析,包括文章中一些精彩的景物描写,需要学生记很多笔记,很美的一篇文章但是感觉上下来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一次在讲这篇文章时,我只采用了一个大的话题:请问同学们读完课文之后,是百草园的生活更有趣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呢?学生在课堂上辩论的很精彩,每个人都有话说,而且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根据,当他们再用感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或用自己的语言在讲文中的趣事时,实际就是对文章的一种感悟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细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就有说不完的话。
3、合作学习提升学习层次
在学习过程过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是有些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以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面对其他小组的挑战和质疑。
在讲授古文时我经常用到这种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刚开始遇到很多问题,学生动作慢,为一个解词争执不下,正他们讨论完后,课堂时间就不够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会发现学生之间能解决很多问题,帮助我们节省很多时间来分析文章。首先讨论秩序最重要,老师布置前置作业一定要清楚,让学生把标记作清楚,上课讨论时小组长起到应有的作用,按照顺序提出疑问,其他小组成员帮助解决,如不能确定,当作小组的学习难点,切忌争执不休。班级集体解决问题时还是让组与组之间互相帮助,老师一定把重点词写到黑板上,可一比一比哪组提到的重点词语多。
我们可以发现小组的合作学习令学习效果、课堂气氛产生神奇的变化,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乐在其中!
4、作文课中也生本
长期以来每次写完作文之后,最繁琐的工作就是批改作文。即使每一本都很认真地看,也只能是写几行的评语,只能把重点写出来,学生看完之后效果也不明显。在作文课上,一节课的时间都很难将评完作文。一直思考作文课是不是可以改变老师的讲,变为学生的活动呢,经过尝试感觉效果可以。
所有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试着让学生自己看一次作文吧。当然我提前翻看了所有同学的作文,大致问题已了结的很清楚了,做到心中有数,只是没有挨个写评语。下午作文课前,我让学生前后两个4人小组合并,也就是八人一大组围圈,作文按照8人组分成几份,交叉发到组长手中,保证自己不看本组的,由组长按照座位顺序每人一本。我就开始在前面做培训,要求看完之后每人都写评语,包括你看到的优点和缺点,至少共两条,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不同,所以老师提前给同学们讲好,如果这次训练的是人物描写,那么每个同学都要在这方面做出点评,其他方面:书写、语言、中心等自己掌握。看完一本之后,小组流水传阅,但第二个同学在写评语之前一定要看前面同学的评价,也就是重复的话语不要再写,一节课同学们都在思考,最后保证每人都看够8本作文,看完之后,自然能总结出作文共性的问题,因为是自己思考的,那就比老师硬给她的东西记忆更牢固。最后小组内交流意见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一本,班内点评。经过我的了解,学生特别喜欢这种形式,最起码作文课变被动为主动,能激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下同学们交流作文的多了,指出问题并不难,老师剩下的工作就是着重帮助学生修改。
5、复习课上的生本
举例:期末文言文复习《口技》,前置作业让学生在32开纸上出全文的重点解词20个(容易写错字的,不容易记住的),另附一张纸答案(改变简单的抄写,变向的复习,出题时必然要浏览全篇的解词),上课时,带领大家分段来复习,上课提问方式灵活,抽查3、4号同学,老师提问——课代表提问,最后十分钟小组之间顺时针交换所出题目,每个同学都被检测了一遍,然后交换阅卷,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加强,
以上的想法和做法可能有很多地方式不成熟的,希望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