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心灵指纹】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七)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9-12-14 16:25:00

 

——摘自白马著的《青少年101个心理健康误区》

 

53、强化自己的“成人感”

自从你的上唇上长出毛茸茸的胡须,你就感觉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自认为已掌握了许多的知识,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了。你急切地渴望社会的承认和赞同,谁如果不拿你当“大人看”,你的心里便会感受到挫折和压抑,很不舒服。

* 错在哪里?

你现在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心理时期,在长辈眼里你仍是小孩,而你自己却感到是大人了。此时,你如果不能冷静面对自己的“成人感”,极可能使自己陷入重重迷雾。成人感太强,便总想做些“大人”才能做的事情,而你的“独立精神”又使你接受不了成年人的规劝和指责,更多的情况下是他们愈反对,你的对抗心理愈强,执意要把事情干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碰壁,在你“头破血流”时,你不承认这是因为没听成年人规劝和指责的结果,而会对社会规范产生一种激烈的对抗心理,挫折与打击便会接踵而至。沉重的打击之下,要么激发出你对社会规范的更大对抗,导致犯罪行为;要么便跌入自卑的泥潭,从而影响了你一生的发展。

* 走出误区:

善待“成人感”,才能使你真正的成熟,你要承认自己仍有幼稚不足的一面,正确面对长辈的规劝和指责。将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是件好事,但并不证明你与父母成了誓不两立的关系。他们的苦口婆心难道是自私的吗?尽管显得有点婆婆妈妈,让你受不了,但他们所提的意见大多是中肯的。你如果抱着“独立精神”否定这一切,碰壁连连,头破血流也就在所难免了。听长辈的规劝与反抗家庭束缚并不矛盾,听从规劝是为了使自己在人生航程上少走弯路。你不否认只有勤学好问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什么对于父母传授的经验不能接受?父母的规劝里由于含着太多的关爱,所以很容易让你将其与用爱编织的束缚联系起来。你当初那保持“独立精神”的意识,其实是要向长辈们证明你已经大了,不要他们再拿你当小孩子照顾。由于你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变成了表面上的对抗,还打着“反抗束缚”的旗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走出误区的最好办法应该是:保持独立精神,尊重长辈的意见。

善待“成人感”,正确面对规劝

 

54、惧怕“不知道的事物”

你对“历史”很感兴趣,总是喜欢研究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对所有未知的东西,你都着一种隐隐的恐惧心理,尽管你口头上不愿承认,但你确实很少展望将来,更不敢放任身心到未知的世界里去漫游,你觉得未知世界里有着太多的危险。

* 错在哪里?

由于惧怕“未知”,那么你便会更加固守已经熟悉的事情。跟在别人后面走路总是保险的,可你这种心态却大大地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墨守成规的确比冒险探索来得容易。你可能会自欺欺人地以为这是“沉稳、成熟”的表现,实际上却是固守在熟悉的事情中聊以自慰。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它使你的思想变得愈来愈保守、僵化,不但对新鲜事物不去了解,还会有一种排斥心理。长此以往,你会发现所恐惧的东西愈来愈多,因为你变得愈来愈无知了,从而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更大的恐惧。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会使你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

* 走出误区:

你要勇于向未知挑战,它固然隐藏着某些风险,但它却是一座宝藏。其实你整天都生活在未知世界里,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你知道的东西永远没有不知道的多。你的墨守成规,使你对未来甚至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愈来愈少感兴趣,当然更谈不上创造力的激发。你惧怕未知事物,其根本原因就是你惧怕失败,怕受到他人的否定甚至讥讽。你应该对自己的这一心态痛下针砭。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界定自己,要有“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吧”的豪情。你不用将自己的能力总与他人做比较,关键的是你有不同于别人的能力,这就足够了。然后你要尝试着冒点风险,把自己从单调重复的思维状态里解脱出来。当你在未知世界里看到第一缕绚丽光彩的时候,你的惧怕未知的心理会变成挑战的渴望。

敢于向未知挑战,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55、痛恨自己太普通

你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太平凡,属于“随便扎到人堆里便再找不到”的人。你心里盼望着引人注目,可别人的目光总是从你身上一掠而过,你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觉得自己太差劲了,简直一无是处。于是你想:“这世界属于名人和强者,不会有自己的份儿了”,未来世界在你的眼中更是一片昏暗。

* 错在哪里?

你的痛苦来自于对自己的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身上具有的巨大潜能,当然更谈不上如何开发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本来你对自己的未来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比如想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但随着年龄增长,又慢慢学会了用世俗道理来说服自己“要安分守己”,你的“梦想”就是在你的安分守己中悄然破灭的。放眼看看周围,或电影电视上,好象只有那些强者与名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你在他们那耀眼光环的映照下,显得是那么暗然失色,“我太差劲了,简直一无是处”的念头便冒了出来,这种自卑情绪一旦统治了你,会把你本来拥有的创造力降到“冰点”,还会把你梦想的翅膀束缚起来,让你得不到任何发展。

* 走出误区:

你刻意地将自己与那些名人与强者划为两列,而忽略了他们本身也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天生的能力比你强多少,而是因为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你一味地盯着他们头上的光环而不去看他们背后的努力,那说明你对成功的认识本身便存在着偏颇。你只顾了将自己的现状同已经成功的他们相比较,那你在这种比较中只能是愈来愈自卑。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自己,抹去身上自卑的灰尘,让你那巨大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它们会像原子反应堆里的原子那样,帮你创造奇迹。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你的一份,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觉醒,成功的最大底蕴在于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你的自卑却将自己放置于随波逐流之中。既然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那你对于自己就不该有丝毫的怨恨。

抹去身上自卑的灰尘,让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6、任何事情都知难而进

你看不起那些知难而退的人,认为他们无能、懦弱,根本不会成就大事。面对困难的时候,你总是豪情万丈,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你都抱着种非要克服它不可的决心,你很为自己的这种心态而自豪,并将“知难而进”当成一种可贵的品质。

* 错在哪里?

你那“知难而进”的豪情确实有可贵的一面,但如果你认不清困难一味硬进,结果可能不是将困难克服,而是被碰得遍体鳞伤。你听说过“以卵击石”的成语吧,而有些困难确实比岩石还硬,否则也不叫困难了。你那硬撞的方式与“以卵击石”有什么区别?知难而退确实是懦弱的表现,而你的做法却只能算是莽撞。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面临困难时,很容易将意识集中在其他方面”。比如你经常看到有些极度紧张的人会抖动双腿,还有些人犯了错误之后总会大声说话,这都是逃避行为的表现。在你一下子没将困难克服时,你也许还不承认自己受到了损伤,总想卯足了劲再来一次,而此时你的意识已经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偷偷地做了转移。你如果再生硬地冲着困难迎头撞击,就违背了心理学规律,换来的极可能是粉身碎骨。

* 走出误区:

克服困难也要讲究方法,而不能一味硬上。你应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困难的实质,摸清它到底难在何处。比如你发现路上有块石头,应该想办法搬开。你如果去踢它,对它毫无损伤,疼得却是你自己的脚。对待困难也是同一道理,当你前进的路上出现困难时,要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对你的前进造成太大的阻碍,也许你稍一放眼看,便会轻而易举地绕过去,这不是比硬撞好得多?其实,解决困难最重要的是靠方法,而不是单靠你的勇气和决心。当你前进的路上困难太大时,往往是你累死也不能克服的,这时你怎么办?是退缩?还是宁肯粉身碎骨也要再去撞它一下?其实,你的心只要稍微一活动,便知道借助众人力量克服困难比自己一味硬干好得多。当你对待困难的态度有所转变时,你会发现,原来那种只知道“知难而进”的莽撞作风确实是太笨了。

克服困难也要讲究方法

 

57、不敢说出自己的目标

当你心中有了什么目标或计划时,总是不愿让人知道,你怕说出来而一旦实现不了,会遭到他人的耻笑,从而给人留下“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坏印象。所以,你总是默默地努力,从来不敢对他人说出自己的目标。

* 错在哪里?

你之所以不愿对人说出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其实最害怕的是一旦实现不了而受人耻笑。但你却没有想到,你对目标的追求放置于“地下状态”,非但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反而更容易让它“流产”。因为你在做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一旦失败”之后如何如何,这本身便将自己的潜意识引入了消极,事情还没做,你的心里便已经准备承受失败的结果了。以这样的心态投入追求,怎么还能实现目标呢?你肯定听说过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人往往是在知道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出空前的勇敢,做事的激情才会喷薄四射。你那默默努力的做法,在无意间便压抑了激情的喷发,消解了对目标实现的渴望。因为你把主要的精力已放在为“一旦失败”找退路上去了。

* 走出误区:

你要当众宣布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坚定你的信念。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虽然容易遭到个别人的讥讽,但对你的追求本身并无大碍。因为这样你就相当于切断了自己的退路,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命努力了,自己的信念就会彻底坚定下来。为了不让人抓到笑柄,你就会全力以赴,这样你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的目标竟然不可思议地达到了。心理学上把这现象称为“宣言效果”。你把目标当众宣布出来,其实是大胆地承认了自己对目标的追求,这肯定会使你的精力全部地集中到一点上。“默默地努力”极可能使你稍遇挫折便改弦更张,并用“反正也没人知道我的计划”自我安慰。而一旦当众宣布,就好象对天下人公开做出了承诺,根本不由你轻易变更。不要以为这是在逼迫自己,而是让你的心更为坦然。

当众宣布自己的目标,更能坚定自己的信念

 

58、认为自己不该有“儿童心理”

你虽然已长成个“大人”了,却依然拥有着儿童时期的种种兴趣,比如爱看动画片、爱玩电动玩具。做这一切的时候,你很怕被别人看见,说你“永远也长不大”。你自己对这一心理深感害羞,从而总是极力地克制。

* 错在哪里?

你的“童心未泯”并不是件坏事,既然它可以给你带来欢乐,何必要克制呢?每个人都有着“儿童心理”,有的年龄越大、阅历越多反而“儿童心理”愈强,那其实是对纯洁与天真的一种向往与憧憬。你不要只看到成年人的“道貌岸然”,留神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儿童心理”比你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之所以克制“儿童心理”是怕被人说你“永远长不大”,其实寻找乐趣与不断成熟并不矛盾。你如果将其混为一谈,那你便是拒绝了欢乐。只有儿童的笑才是最迷人的,因为他们心地是最透明、无私的。你如果刻意地将成年人“世故”面容当成追求标准,那只能使你的生活变得愈来愈枯燥。

* 走出误区:

人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生活得更完美,你应该庆幸自己的“儿童心理”,并尽力地培植它,让它为你带来永远的欢乐,你如果一味克制,再陷入郁闷时,可就很难解脱了。不要把打消“儿童心理”视为成熟的标准。成熟是指是指知识上的与社会经验上的,绝不是指让自己的心态变成“老气横秋”。一个心理“老气横秋”的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冷漠的,他很难看到色彩缤纷,只能看到苍凉凄楚。这作用到自己的情绪上,会使人变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对世界充满了不信任。而“儿童心理”才会使你变得无邪,总是抱着一种求知、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对任何事物都抱着信任的态度。谁也不会把“儿童心理”看作病态,反而会觉得你“透明”、“胸无成府”而对你倍增好感。

尽情享受“儿童心理”带来的快乐

 

 

返回

上一篇:2009年第三期

下一篇:2009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