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心灵指纹】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七)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0-04-19 09:40:00

 

59、到新场合去,就要表现出一个崭新的姿态

当你到一个新的社交场合时,总想拿出一个崭新的姿态,无论是衣服还是随身的东西都要换成新的,你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看起来精神焕发,与众不同。否则,你就会感到心神不宁。

* 错在哪里?

当你将自己打扮到“崭新”的程度走入社交场合时,只能使自己很不舒服,见人说话也很不自在,就好比身陷敌阵却没有一个朋友一样孤立无援。面对一个新环境,本来就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当你身上没有一件“旧物”时,无形中更强化了这种负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未分化状态”,即当一个人处于新环境中时,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熟悉的气氛,心中就会充满了孤独,并容易陷入不安之中。一个惴惴不安、满腹心事的人,当然不会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也就不会达到良好的社交效果。

* 走出误区:

无论是会见新朋友还是到一个新的社交场合去,你所要表现的是自己健康的精神状态,绝非靠浑身上下“顶呱呱”的新装束来塑造自己。为了让自己在新场合里应对自如,你要尽可能地携带一些自己平时所常用的东西,比如钢笔、背包或手帕都可以。只要是自己平常爱用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熟悉物品,都会反应出自己所习惯的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将使你保持镇定,让你觉得“还是以前的自己”。就算你身陷敌阵,也会觉得有无数的朋友,他们是你心中最大的援军。

把熟悉的日常用品带在身边,会使自己从容自如

 

60、总拿自己同别人比较

你总是喜欢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从身体条件到学习成绩都要比一下,以为这样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你甚至认为通过比较谁要是强谁就很光荣,谁要是弱谁就没有尊严。

* 错在哪里?

喜欢比较,不但不利于更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反而会使你在比较中陷于意识混乱。当你主动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的时候,总是先拿出自己的长处来比对方的短处,否则便不会感到满足,从而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当你发现对方短处的时候,你的心态极容易变得轻狂、骄傲,仿佛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战胜别人。而当你发现对方的优点比自己的优点多时,你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你再也看不到别人的短处,进而会用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弱项来比。如此一来,你的自卑感就产生了。你跟别人比较,本身为了满足一下自己可怜的虚荣心,但这样做会很容易使你掉进“自卑”的泥潭。

* 走出误区:

大可不必为了自己比别人强而轻狂、骄傲,更不必为了别人比自己强而自卑难受。人确实有能力上的差别,但这和个人的尊严是两回事。你应该承认,一个勤劳本分的农民在人格上并不比一个大科学家差,其能力的差别显而易见,但一个农民的劳动对人类对社会来讲同样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你不要沉浸在“比较的误区”里使自己无谓地陷入轻狂和自卑,而应该将眼光定在追求目标的本身上。能力的差别并不是通过比较便可以改变的,这不会对你有任何的帮助,反而徒增不必要的烦恼,你应该做一个能干的人,而不要在与人的比较中消耗自己的心神。只要做事尽力,你的人生就是充实的。

不要总和别人去比,只要尽了力就行

 

61、只看到别人的一种身份

你不喜欢多侧面地看人,在你的眼中,老师就是老师,校长就是校长,你觉得这样更容易对人做出有效的判断。所以,你只看到他们“权威”的一面,在他们面前总是感到压力很大,做事也变得畏畏缩缩了。

* 错在哪里?

每个人都同时属于不同的团体,在各种不同的团体中又有着完全不同的身份。你如果不学会多侧面看人,便会给自己对人的认识造成偏狭。尤其不利的是当你被对方的一种身份逼到自卑角落里时,将很难挣脱出来,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比如你曾经在大街上乱扔果皮,被你的校长发现了,从而你便陷入不安之中,生怕校长寻机在同学面前出你的丑。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态会逐渐发展为对校长乃至学校的惧怕。此时,你整天生活在自责之中,哪还有心思好好学习呢?

* 走出误区:

尽量发现他人的另一种身份,尤其是那些在你面前深具权威的人。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加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比如你的校长,在学校是校长,在家却是丈夫、父亲,又是爷爷,同时他又是个台球爱好者。他在学校对你们训话时,你会觉得他很有权威,从而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诚惶诚恐,可当你看到他推着童车里的孙子逛街时,你便发现他的脸浮动着无限的慈爱,你如果走进台球厅,没准还能跟他成为球友……发现他人的另一种身份,会消解掉你心中所有的“权威”。你也只有打掉“权威”和偶像,心中的灵性才会毫无阻碍地释放出来。

尽量发现他人的另一种身份,消解心中的“权威”

 

62、总觉得自己很孤独

以前你是个开朗、活泼、无忧无虑的女孩子,可是最近一学期,你的心情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陷入伤感和哀愁之中。每当你接触到一些多愁善感的文学作品或影视节目时,总有一种极深的情感体验,仿佛表达的是你内心的感受。你很想找个人倾诉一番,但又好像找不到这样的人。你渐渐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那么渺小,那么脆弱,便整天沉浸在伤感和孤独中难以自拔。

* 错在哪里?

你的这种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是由你的闭锁心理引起的。你正处于生命历程中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期间,你的实践范围在逐步扩大,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加强,于是你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自我意识也开始增强。当你找不到适合的交流对象时,便会小心翼翼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把自己心灵闭锁起来,闭锁愈深,孤独感愈强,从而内心愈强,从而内心愈感到凄苦孤寂。

* 走出误区:

你要尝试着去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注意力。交往是走出孤独的最主要途径。只有在交往中,你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如果你缺乏交往,难以与人沟通与交流,自我心理的发展就会出现障碍。所以当你心中升起莫名的孤独感时,不妨找一些朋友聊一聊,你也可以参加一些自己喜爱的活动,如听听音乐,唱唱歌,踢踢球,找伙伴看场电影等,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这样,你就可以将孤独扔在一边了。

尝试着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注意力

 

63、认为别人总和自己过不去

不知道为什么,你总觉得别人和你作对。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你提出了正确意见,别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虽然你认为他说的也有道理,但你却觉得那是在故意挑你的毛病。演讲时,你前面的对手获得了大量的掌声,而你得来的却是嘘声一片。你越来越讨厌周围的人,你变得不愿再和任何人沟通、交流。你觉得与其让别人老找自己的茬,不如干脆不来往。

* 错在哪里?

这种总认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社会型人格心理障碍。这种障碍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自律神经系统缺损。这对正值青春发育的你危害尤其严重。这种心理会让你无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分歧,从而妨碍你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你和别人的正常交往。另外,这种心态还可能会对你的行为产生不良引导,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你很可能会做出偷窃、破坏公物、打架滋事等报复性行为。

* 走出误区:

胸襟开阔和信赖别人是克服这种心理误区的最好办法。你要知道,在日常交往中,和别人发生分歧是很正常的,得不到预期的评价也不代表别人在故意和你作对。不要以为任何人都在反对你,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多听一些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是没有什么坏处的。它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更能增强自己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积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也能有助于走出这种心理误区,一个不断进取、奋发拼搏的人是不会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的。同时,积极的进取还能帮你学习更多的知识,让你更有自信,更能够容纳。即使是面对最尖锐的批评,也能坦然接受。

开阔胸襟信赖他人

 

64、父母犯法你过分自卑

你的父母因为触犯了法律而被捕入狱,你心里十分难过。走出家门,你都不敢抬头,你觉得人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你,都在背后戳你的脊梁骨。到了学校,你不敢和同学们来往,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你觉得有这样的父亲实在是太丢人了,这份自卑导致了你的学习成绩的直线下降。

* 错在哪里?

谁犯错误谁承担责任,谁犯法谁坐牢。你父亲违法犯罪,该受到遣责的是他,该自责的人也是应该是他,让自己灵魂不安的人不该是你,该自卑的人也不该是你。反过来说,这是对你十分不公平的事。客观地说,你自卑又能怎样呢?能把走上违法道路的父亲拉回来吗?能让他洗心革面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更糟的是,你的自卑,会妨碍你自身的发展,使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毫无信心可言,这可是你走向成功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如此下去,还怎么走向成功啊?你自卑得不与同学们来往,这会使你很孤立、不合群,以致于享受不到友谊的快乐,这怎么能不影响学习呢?

* 走出误区:

不要因为父亲的过错而久久不能释怀,这与你无关。这又不是诛连九族的事情,干嘛那样残忍地惩罚自己呢?挺起胸膛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家庭变故,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要正确地对待父亲的过错。不要认为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这只是你的心理作用。即使有人抱着怀疑的眼光看你,你也不要灰心丧气,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下自己:你并不和你父亲一样,你是很优秀的。大胆地和同学交往,让同学们认识你、了解你的优点,相信他们不会排斥你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多陪陪你的母亲,把你难过的心理和妈妈说说,她一定会疏导你,想办法帮你走出这种阴影的。在母亲安慰你的同时,你也要安慰一下母亲,她同样也不好过。母子两个人相濡以沫,相互关心,相互体贴,才会减少彼此内心的痛苦。还有就是要努力学习,将自卑转化为学习的力量,用学习的光环掩盖内心的阴影。

勇敢地面对家庭变化,正确对待父母的过错

 

65、担心自制力差将来会一事无成

昨晚刚看了一本好书,内容非常精彩,让你有点欲罢不能。今天上语文课时,你再也忍耐不住,于是便从桌子下面里拿出来偷偷地看,却被老师抓个正着,把你批评了一顿。你是个喜欢运动的人,每到下午最后一节课,你就再也坐不住了,只想着放学后能到操场上“龙腾虎跃”一番。你的这些习惯,让你的成绩有所下降,你也知道这样下去不好,可你却很难控制你自己,为此,你非常担心,害怕自己因自制力不够而影响将来。

* 错在哪里?

经常担心自己由于自制力不够会一事无成,就会使你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这就会对你以后的学习造成不小的影响。因为不自信就会导致你缺乏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态度,从而妨碍到你的学习生活。而长期的不自信还会使你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滋生悲观、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有害情绪,严重危害到你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 走出误区:

自制力好坏确实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但自制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人在青春期自制力不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完全没必要过分担心。你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自制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你可以刻意强化。比如在同学对某事议论纷纷时,你强迫自己不参加讨论,专心读书或做作业等,你还可以请周围的人帮助你,比如请老师在课堂上多向你提问;告诉同桌在你不专心时适度提醒一下;另外,你也可以布置好周围的环境来提醒你,比如在课桌上放上醒目的纸条,写上“专心”,用于警醒自己等。渐渐地你就养成自制力的习惯,自制力自然也就增强了。

良好的自制力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获得
返回

上一篇:2009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0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