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系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学校、家庭之间必须勤沟通、多交流,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成长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统一彼此的教育理念,最终为孩子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生。
家校联系的方式。家校联系的方式很多:书信、电话、家访、面谈或者网络等等。其中,网络,家校通,手机短信是我们使用比较多的方法,因为它快捷便利。我个人认为采用电话和面谈更为贴切。因为这些接触方式可以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情况,对症下药。所以,家校联系的方式不可一刀切,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家庭教育中的家长的困惑。生活中,常听到学生家长这样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请您多费心,我们不懂教育,您怎么管教我们都没意见……”这话体现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家长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想放弃家庭教育责任的一种表现。另外,有些家长,他们完全像老师一样教孩子学习,看着孩子写作业等。这种“家长角色教师化”的做法,也不可取。个人认为,家长应该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以传播知识为主的,他替代不了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更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完全依赖、效仿学校教育的做法,最终的结果会让家长失望的。
那么,家长应怎样关心自己的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界一致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家校紧密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联系需要注意的地方。从一些成功的家校联系案例,以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看,家校联系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家长要信任老师。坦诚地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并且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和老师讨论研究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是许多家长和老师沟通的主题。在沟通中家长应咨询孩子这段时间和以前比较有哪些变化,学习是不是更主动,方法是不是更合理,而不是只关心成绩的高低。此外,孩子的行为、情绪、兴趣、同学关系、思想品德修养、青春期心理也是沟通的重点。以及,孩子的自制力、依赖心,礼节以及和同学间相处的情形等问题,都应列入。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家长、老师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结果。
我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总会向他们介绍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习能力、劳动习惯、兴趣特长、身体状况等等,这样便于老师因材施教。我建议家长们,不要只向老师讲孩子好的一方面,最好把自己孩子不足的一方面也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此外,我还会向老师了解学校的教育特色,以及学校最近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还可以请老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我决定孩子参加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兴趣班。当然,有时我也和老师们交流一些我对教育的看法,在这方面我会注意用非常谦虚的语气,因为老师们都是教育的专家。
其次,家长要尽量多地了解老师。家长通过与老师的接触和与孩子的交谈,要尽快了解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性格、教育水平等。要因人而异,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在家校“联合教育”上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有些家长总是觉得老师是“知识分子”,普遍自尊心强、清高,总怕自己打扰了老师,或者与老师无话可说。其实,现在学校大多重视家校联系——安排家长会、学校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合作者,既然是合作者,就应该相互信任。
再次,家长要注意“联系有度,联系有法”。有的家长为了能与老师配合教育,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表现,一有时间就去找老师沟通。这样做不但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也给老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老师的正常工作。家长一定要清楚找老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好先用电话进行简短沟通。这样,老师有了思想准备,更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充分尊重老师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沟通时机。许多家长为了能够将孩子的情况统统掌握,就在开家长会前抓紧一切机会与老师单独交谈,这种心情老师能够理解,但家长要考虑到老师在开会之前要将班级与年级其他班情况横向比较;与本班的历史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对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分析,所以很忙碌,不会有充分的时间与个别家长接触。那么我建议家长如果觉得会后时间晚了,就在家长会后一周内与老师预约前往,那时老师会有充分的时间帮家长分析孩子的情况,而家长也会有机会看到比较完整的统计数据,准确掌握孩子的情况。
家长还可通过到学校参观的方式了解孩子。实地了解孩子在班级学习情况,要特别注意孩子在大团体中的表现,看看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面对不同情况时的反应。在这种时候,家长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另一面”。如果孩子在家里表现良好,在学校却喜欢捣蛋、恶作剧,家长不妨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平时管教太过严格,或太过一板一眼,使得孩子在家庭中隐藏了性格,并应寻找改进的方式。
此外,家长应多理解老师。现在学校中每个班有五六十名孩子,有的甚至七八十名学生。做为老师是不可能把心思只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对于出现的问题,老师只能是当时帮助孩子纠正,希望他能够改正。如果要求老师每天都盯着这名孩子,那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老师在这时非常希望家长能够在反映问题之后,同老师协商一个监督方案,共同去教育孩子。毕竟,老师的一双眼睛要分给全班几十名孩子,而家长的两双眼睛会时时监督好一名孩子的。因此,沟通中双方监督方案协商很重要,更需要家长来完成家中的督促。
总之,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共同关爱,家长与老师在教育上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