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从教生涯】名师之路,路在脚下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0-06-03 15:44:00

 

总以为全国特级教师是极优秀的教师到退休前才可以追求到的殊荣,总以为全国教学大赛的第一名是勤奋钻研的人到四十岁左右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但这次沧州之行却颠覆了我这种一贯的看法:全国闻名的名师王君老师竟然才只有36岁,获得过两次中学语文教学大赛第一名的刘喜林竟然是79年出生的同龄人、中专生!

我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原来年轻人也可以在教学上大有作为甚至于闻名全国!原来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竟然有天地之别!

为什么自己如此的平凡,而他们却是如此的出色?他们也是年轻人啊!阅历有限;学历甚至比我们低(君老师是大专毕业,刘喜林老师是中专毕业);教学环境不如我们,我们是省会的初中名校,而他们一个是沧州的老师,一个是起步于重庆的乡村学校;再说天资,也没有看出他们是三头六臂呀?为什么他们成长得却是如此之快?几天的思考再加上几年来我对余映潮老师的观察,我认识到教学名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他们独有的特征。

一、名师之路

1、不甘平凡,努力钻研

思想决定行为。一个甘于平凡、甘于平庸的人,必然是工作上不求上进、不求争先,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工作。而不甘于平凡的教师,在那种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的驱动下,必然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力求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完美,超越流俗。教学对这种人而言,与其说是工作,毋宁说是研究。

“勤于钻研”、“追求卓越”正是这些人工作的状态。

2、博览群书

从事一项工作,不了解他人的做法和思想,只是自己一味地摸索,那是闭门造车,而读书则可以让我们与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对话交流,以他人的智慧激发自己的心智和思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正所谓“阅千剑而后识器,操千琴而后晓音”,成功的教育名家都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一路走来的。余映潮老师一直做荆州的语文教研员,30年来他研读了建国以来所有语文教育名家的思想和案例,终于创建“板块式”教学法;君、刘喜林二位教师也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阅读教学教育的书籍,终于有所建树。

总之,博览群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行之会远。

3、日日反思

我曾不止一次的听到优秀的教师在做经验介绍的时候谈到“必须坚持写课后反思”,沧州市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树元老师更是信心百倍地说“用心地坚持写三年的课后反思,你必定会成为一个名师,不信你试试”。

4、勇于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确实如此,许多东西都是这样,科技需要创新,艺术需要创新,文学需要创新,教学同样需要创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天天都是作家简介、时代背景、生字、整体感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的课堂学生不烦才怪。

而名家之所以为名家,必定是有他的创新之处。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课堂设计还是作业的留取,都是如此。

刘喜林老师说他每教授一课,都是在不参照任何材料的基础上独立的阅读10-20遍的文本,以追求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君老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不是按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来教学,她读出的是“小人物的辛酸”这一更加非政治化的内涵,正是这一独特的解读视角,让已经学过一遍课文的学生学得依然是那么兴致盎然。

于余映潮老师更是每课必求创新,“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插叙,是让学生在原文勾画出一篇日记;教授《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分析是让学生自由分段,并说明理由。正是这一个个创意,让他的语文课堂变得魅力无穷,趣味横生。

陈树元老师早在20年前就开始对语文作业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

总之,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必然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乏味,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愚钝。

5、勤于写作

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灵光一闪,有了对某一个问题的独特的、深刻的见解,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小的灵感变成一篇小论文,那么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将大有裨益。因为在写作中,我们的逻辑将变得严密,思想将变得敏锐,认识将变得深刻,如果说“一篇一得”的话,经常的写作,必将使我们“得得相连”,最终使我们对本学科的教学具有了超出寻常的见解和认识。

很可惜,我们疏于写作,而名师正是在写作中一路走来的,君老师说她近几年每年发表的文章有几十篇,余映潮老师更是年复一年的在各种教学杂志上连载文章。

看来,写作,我们不能放弃。

二、路在脚下

以上是我感悟到的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的成功经验,无论是钻研、读书、反思,还是创新、写作,这种种的能力和素质我们都具备,我们所欠缺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行动,因为行胜于言,有了想法,不行动,不尝试,想法就永远地只是想法,二十年后、三十年后,我们所能做的还仍然是聘请几位名师来讲座,我们仔细地聆听;二是持之以恒,心血来潮,读几页书,写一篇文,这很容易,难就难在我们一年、两年、五年、十年的去坚持做一件事情。

最后我用毛主席的两句话来与各位老师共勉:

贵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让我们携起双手,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研究,共同开创四十中群星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返回

上一篇:2010年第一期

下一篇:2010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