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校生本教育开始后,我组全体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中,在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生本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化学学科集体备课的争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都搞得有声有色。
本学期开学我校的生本教育在不断的深入进行,但对于初三的老师来说是刚刚接触生本教育。这时就在组内也引发了大的争论。争论的中心议题就在于对生本教育究竟如何来看待、备课到底备什么、对学生放开手放到什么程度、课堂上老师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让学生做好落实等等。争论得不亦乐乎!到最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备完课后继续讨论。就这样每一节备课的场面都很“火爆”。不过正是有了这样直言不讳的精神,有了这样执著的劲头,整个综理组生本教育的开展都是进行得扎实而有效。
下面我将综理组在生本改革中的心得和收获给大家做一交流。
首先,是态度上的转变
从我们组里的情况来看,最初刚开始时对待生本教育的态度是多少有一些问题的。我想这些问题可能别的组的老师同样可能出现。比较集中的有两种想法1、有一部分老师对生本教育缺乏思考的深度,理念听了也就听了,没有真正的将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理论来结合,没有对生本教学有一个整体性的思考。所以具体到某一节课时,就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2、部分老师对生本有了一些理解,也特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有时就是沉不住气。当学生讲不出来的时候干脆将学生统统赶到一旁,挽起袖子还是自己来吧,然后讲完收工。当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的时候,及时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
第一种想法——生本教育它就是一种理念,它不可能给你一个那么详细的计划告诉你到底哪一节课该如何上,就是有一个类似的计划但你所教的学生不同,那么作为学习的主体发生了改变,教授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那么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更是要不得。要想做好生本教育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去研究教材、研究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怎么在生本的大前提下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第二种想法——生本教育并不是就不让老师讲了。对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讲”,仅从表面理解为“讲话”的“讲”。生本教育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反对简单化的教学。生本教育理念里教师的“讲”,应理解为“导”,是引导、诱导之意,没有多少之分,长短之别。
其次,备课到底备什么
生本课堂教学是开放的、灵活的、变化的,学生有广泛阅读的习惯,有合作学习的基础,有探究学习的精神,敢于发表见解,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气氛浓厚,这都凝集着教师无数的不眠之夜。我们看到生本课堂上常出现一些学生的很多奇思妙想,这进一步证明教师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兴趣、热情、思维,这才是教师对课堂设计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说得少,写得少,恰恰反映出教师 “备”得充分,“备”得全面。事实上,有哪位教师备不好课,而能上好课的?正因为教师是有“备”而来,胸有成竹,生本课堂教学,才孕育出勃勃的生机,充满生命的神奇。这也正应了那句俗语:“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把生本教育当作“时髦”来对待,是做不好生本的;实实在在、甘下苦功的人,才会“做生本”,才能做好“生本”。
对于备课中尤其是对于问题的设置更是备课中的重点。这个问题或者是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从课程内容出发。既要低入,同时也要考虑问题提出后的连续性。当然这个低入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设置,而是应能引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同时难度适宜。
再次,老师的角色问题
关于教师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说教师是牧者、有的说老师是服务员、有的说教师是灯塔……。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有他的道理。毛主席在谈论教育改革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现在看起来依然不过时,对于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毛主席这样说过:“教学不能就是灌,天天上课,哪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学生。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学生,与学生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就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的确,教师就应该和学生非常融洽的相处,他们要学习而我们愿意给与不是两全其美吗?可是在某些教师眼里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是学习任务的命令者,下达者;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和完成者。教师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填鸭式”改为 “放鸭式”,是放任自流,而不是“放牧”,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旁观者、自由人。生本教育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搞清主次的关系就对了。
最后,关于学生落实的问题
生本教育其实更注重落实。
物理学科:每周进行学生PK。每周利用中午时间将各班的同水平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小测。这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发现学生近一段时间学习出现的问题。
化学学科:各班级同号同学的PK。例如化学式、化学符号、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行比赛。
总之目前生本教育处于摸索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每一位教师从每一节课的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得失,相互交流才能趟出具四十中中特色的路子,所以除了集体备课大家相互交流之外,把每节课自己的得失、亮点等发到论坛上,大家在阅读、交流、回贴的同时相互提高。对于公开课经典课的资料及时上传到网上共享(添加网上照片)。
以上是综理组生本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若有不妥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