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青少年进入初中后,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很快,对人、对事、对己进行评价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尺度。班主任应既关心、爱护他们,又尊重、信任他们。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上积极的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任务。
正文: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幼儿依附于最亲密的人,如父母等,因为他们能满足其生理和生活的需要。儿童进入小学后,由对父母的依赖转向对老师的依赖。青少年进入初中后,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集体、新的学习内容……就好似在人生旅途中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不再是小学生而是中学生了。加上身体的迅速发育,活动能力的加强,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等,引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成熟过程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成熟感”或称“小大人”感突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很快,对人、对事、对己进行评价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尺度。
于是便由以前对周围权威人物(父母、班主任、学校领导)的崇拜逐步转化为具有“主观权威意向”。极力想争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新的权利,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求师长能平等地对待自己,反对成人过多过细的照顾、监督或包办行为,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对成人不盲从,或产生各种形式的不服从。但他们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学习上仍然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制约。他们也不愿意完全放弃这种依附关系,在思想深处并不希望师长完全不管或不关心他们。但是,反对家长和教师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看待。对于成人的过分照顾和约束,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反抗行为和与成人的种种冲突。青少年常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改善与成人的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
成人如果不改变对青少年的态度,这种反感情绪、反抗行为和冲突就会经常发生。久而久之,青少年的抗拒性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从而形成反抗的性格。
初中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人非常宝贵的个性品质发展。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充满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是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极力想摆脱成人对他的各种干预和束缚;另一方面少年对其本身突然发生着的许多质的变化感到不适应,需要成人的关心和指导。
由于班主任所处的特殊地位,一般而言,青少年,特别是刚进校的初中生,都很尊重班主任,想同班主任谈心,以期取得班主任对他的了解和信任。这为班主任了解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此,班主任应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统一认识,主动调整与初中生的关系。既关心、爱护他们,又尊重、信任他们。要求他们独立地安排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锻炼、工作和生活。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当地交给他们有益于培养、锻炼其独立自主性的各种任务,要求他们独立的去完成。班主任应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中学生不再象孩提时那样坦率了,各有其性格特征和表现。有的默不作声,有的谈的不一定是真实思想,有的甚至与老师恶言相对……所谓真正倾听,不仅是注意倾听学生讲话,而且还要从他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的信息里捕捉学生的要求和真实思想。
对于初中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应采取平等的态度,协商的口吻,讨论、提建议和启发的方法,给予机智地、巧妙地指导。这样初中生会既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又有利于促进其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参考书目:《班主任大全》张庆远
《人民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