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一般是指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学习障碍并不等于学习成绩落后,也不同于智力落后(智商70以下)、生理残疾(脑损伤)和因为家庭变故、个人情绪障碍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
学习障碍有三种类型
1、感觉统合失调型——视觉、听觉、动作功能失调,造成书写、绘画、阅读、计算等方面能力低下。
2、理解和记忆失调型——不能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理解和记忆,对较为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领会。
3、学习策略失调型——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自我管理时间和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现实教育环境中学习障碍问题的复杂性
1、学习障碍本来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差异性的正常表现,但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实环境中,学习障碍往往成了“选拔——淘汰”教育或“选拔——淘汰”预备教育的重要标准。这种无情的现实不可能不严重地伤害他们的脆弱的自尊心,使他们坠入痛苦的深渊,并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2、应试教育压力的直接承受者是教师。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常态下本来可以保持的教育理智,抑制他们原本潜能无限的教育智慧,并使他们在学习障碍学生面前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而所有这些,又必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言语转化为学习障碍学生的新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倍感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
3、学习障碍学生在事实上是许多学校里的“弱势群体”。他们本来应该是“紧急接受援助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成了最受忽视、最受嫌弃、最无回天之力的一群。在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初级中学里,这一个群体的数量是不容低估的。这样一个群体不仅隐含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心理危机,使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方向变得更为不可确定,而且会引发许许多多的行为障碍甚至是青少年犯罪案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及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4、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下,许多煞费苦心的辅导和干预措施难免变得苍白无力。辅导教师的辅导理念常常会与无情的教育现实发生激烈的碰撞,有时还会使自己的辅导进程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三、对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作为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必须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为我们的学生负责,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为了息事宁人、让学生顺从命运的安排。我们的辅导不会去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辩护。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我开始,尽可能地改善学习障碍学生的教育小环境,更多地给他们以关爱和帮助,并且引导他们在不合理的现实面前,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也是一个大写的人”!
(一)用人本主义辅导技巧走进学生心灵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不管一个学生在学校是多么的不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甚至是顶撞老师,他也是本性向善,只不过多年的教育、习惯持续影响,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行为,学生还是很愿意做好的。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班主任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高度尊重” 要以罗杰斯的 “以学生为中心” 观点为基础。
“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倾向。
“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
3、接纳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 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班主任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心灵的沟通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
班级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能。
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
掌握最基本的人本主义辅导技巧,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1)无条件的关注
用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眼神、身体姿势与动作)和真诚的语气向受导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是我现在关注的唯一目标”。关注是尊重学生的基本体现,也是成功辅导的前提和基础。
(2)积极倾听与表达同感
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是无条件关注的关键。教师要改变平常处理学生问题时使用的那种教导式甚至是训导式的说话口吻,不仅是“聆听”,而且是用心去倾听学生讲话,并以积极的体态语言和有限度的应答语来表现自己对受导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3)引导学生宣泄郁积的情绪
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由于教师对学生表示了真诚接纳的态度,学生就有可能将郁积已久的精神苦恼向教师倾诉,这会给受导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解脱,摆脱其恶劣心境,强化其战胜自我的勇气。
(4)平等探讨,助人自助
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平等探讨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自省自明。具体要求是:
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独立思考,少讲个人主观意见;多做思想沟通,少做逻辑分析;多谈开放式建议,少做封闭式结论。
把以上四种基本技巧归结起来,就是人本主义的辅导技巧,即“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辅导技巧。
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得到帮助和辅导。每一位教师都有辅导的责任。辅导是为了教育,教育离不开辅导。辅导并不神秘,依据心理学规律实施的教育艺术就是辅导的艺术。辅导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技巧,也是一种教育境界。辅导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平庸的教育生涯,使教育过程变成教师的一种精神享受,并使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
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