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单元的开篇课,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理解消化这一科学概念,并对口腔这一人体消化系统的起始器官有初步了解,为后期学习胃、肠的消化以及正确认识人的消化系统,健康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中的重头戏“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和理解科学探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其今后独立的运用生物学知识技能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生物科学学习,对科学探究有初步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对消化有前概念,但不够科学严谨,再加上没有任何化学知识、技能基础,“消化”、“物理消化”以及“化学消化”这些科学概念是其认知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他们的感性思维正在向理性思维过度,因此直观生动的活动远比枯燥的讲解有效。
三、设计理念
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己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能力,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并从中学到知识。
四、三维教学目标
⒈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说出口腔中的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及牙齿、舌、唾液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⒉尝试“探究唾液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的实验设计,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
⒊尝试设计实验装置,模拟口腔中的物理消化,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用具
烧杯、试管、碘液、馒头块、刀片、玻璃棒、清水、温度计、温水、PPT课件等
六、课时安排 20分钟
七、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反思
这次评优课我选取了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中的“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并确定有效交流为展示主题,下面将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案设计、课堂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再设计方面进行反思,以求在此基础上再次学习提高,也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
(一)遵循课改理念设定教学目标
当前生物学科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笔者把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尤其注重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理清了“为什么教”,那“教什么”、“怎么教”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告诉我们“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把阅读、观察、思考、表达的任务充分地交还给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因此,笔者对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后,在充分尊重教材和学生学习规律、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立体交融的: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说出口腔中的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课前利用手指操与学生沟通,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完成了师生的非语言交流,又化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1、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体验情境
课堂初始,请每位学生细细咀嚼教师亲手为其制作、准备的一小块馒头,目的之一是创设生动的体验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目的之二是人人参与,为每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资源和同等的学习机会,体现了交流的广泛性及平等性。
同时书面描述“一段时间后,与初入口相比,馒头变得……”,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体验、思考后,把体验的结果表述出来,这是纯粹个性化、无门槛的学习,每一位学生不论性格、学习基础如何都能参与课堂,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是一种潜在、有效的师生交流,是三维学习目标在学生身上的协同发展。
2、交流体验、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在班级内交流体验(对感受的不重复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资料(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的概念,不着痕迹地“告诉”学习者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形成贯穿全课的学习线索,是隐性交流。
3、围绕问题展开设计与交流,教学合一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但要求七年级的学生在一节课中完成完整的探究,显然难度过大,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利用贯穿全课的学习线索(知识目标),调整教材中的探究顺序,降低起始难度,引导学生从物理消化入手进行设计,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长期坚持中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保证每个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平等交流。
学生在班级内交流“模拟口腔中的物理消化”方案时,不仅进行口头表达,还加入了利用实验物品建立模型及学生之间互相补充、评价完善两个环节。目的是发展学生建立模型这一有效的交流技能,体现交流的深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领悟求实、质疑、批判等科学精神,构建生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形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立体交流网络。
完成“模拟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这一新知的构建之后,进入“探究口腔中的化学消化”环节。本环节的难度加大,不仅要做出合理假设,还要运用单一变量、对照等原则设计实验,因此,教学环节设计为小组讨论交流→形成方案→教师指导→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形成科学、完整的方案。这一环节体现师生情感互动和师生、生生有效交流,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在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完成整个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的意义构建。
(三)教学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再设计
问题一、提出化学消化的概念时,没有结合学生描述给出化学消化的特点,教师课堂语言为“变甜了是化学消化”,造成“化学消化”知识目标不清晰。
再设计:课堂语言改为:“变甜说明有新物质产生了,这样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问题二、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没有紧扣“口腔中的化学消化——唾液的作用”,使得学生在针对唾液设计对照时有些拖沓和混乱。(虽然学生知道设计原则为单一变量、对照试验等,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变量是什么这一点展开设计,并且在巡视时缺少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再设计:完成口腔中的物理消化模拟后,再次和学生一起看板书中的“变甜”,让学生的思路进入化学消化,提出问题:口腔中谁参与了化学消化?由学生做出假设,教师抓住学生对唾液的猜测,把唾液二字写在板书中。然后和学生一起复习单一变量、对照等设计实验的原则,确定此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唾液”后,再开始实验设计,同时加强巡视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指导。
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