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润物无声】涓涓细流润心田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0-06-09 08:56:00

         初一到初三,我们总会发现很多孩子的习惯根本就没有发生改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出了问题——外在的引导与内化的动力。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都是非常之重要的。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我们都知道:“养习于童蒙”“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孔子)“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逐成丈匹。”(宋朝王应麟)“播种一次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然而我们不少的教育工作者正因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重要性,而犯下了“急功近利而欲速不达”的错误,结果在工作中落下种种失误,留下不少遗憾,甚至造成不少悲剧。

失误一:空泛——“贴标签”

案例——一份报道

“现在的中国教育是‘倒个儿’的。教育小学生要爱祖国、爱国旗,讲的都是‘你们是跨世纪的一代,将承担建设祖国四化的重任’的大道理。而对大学生们则反复强调要讲卫生、讲文明,说的都是‘你们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的最简单的做人要求。”

剖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不看对象不着边际不求实效,空洞说教,完全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认识某种道德是从许多具体的事例中逐步感悟而成的。正如要认识“为人必须诚实”,必须从自己或别人的许多有关诚实的正反经验教训中感悟出来,对小学生讲一百句“为人要诚实”,不如对其讲一个相关的事例。儿童只有明确理解了行为道德的意义,才能产生自学的行动。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为了适应儿童在认识过程中具体与抽象结合的规律,必要的说理是应该的,必要的养成教育文字环境布置也是不可少的,但说理必须结合具体的事例,文字环境内容必须给学生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否则就会降低效果甚至无效。

失误二:过激——“给颜色”

案例:一则日记

“回忆是美的,我们都很怀念过去的日子。过去的日子里,我和朋友们都还小,成天只知道玩。爸妈也成天逗我们开心。可是我们终于要渐渐长大,于是我们的烦恼越来越多,我们成天只知道围着作业转。爸妈成天只知道盯着我们的学习,不,是分数。一不顺心,他们轻则‘好’言相劝,重则‘好’拳相待。我不知道我们一切的美德和成功是不是只有从分数中来。回忆真好,我真想回到回忆中的日子里。”

剖析:关于孩子不能承受老师、家长们的压力而采取非常之举了断的事实,我们时有耳闻。这正是过激教育所至。过激的教育就是不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出格教育。如,在公众场合批评教育学生或强制学生完成其不自愿完成的某项任务;家访时当着学生的面在家长面前报忧不报喜,说短不说长;发现学生有错失行为,用难听的话讽刺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过激教育是教育者低水平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付之于满腔的爱,发现学生身上有灰尘,应该引导其自己轻轻拂去,而不是直接重拳出击。过激教育几乎达不到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和行为。即使一时能忍受的学生,久之也会对教师产生畏惧甚至是讨厌的心理,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拉大,学生难以“亲其师,信其道”,导致降低教育效果。而未直接受到过激教育的学生,因目睹同窗“遭遇”,故心里经常惶惶不安,害怕“大祸”来临,或成为做事慎微的小老头心里老是重负前行;或偶尔犯了错误,干脆不承认。过激教育有时也能迫使学生接受,但那样只是被动的暂时接受,口服心不服,行从心不从,其效果是很难巩固的。即使产生了终生不重犯此错的效果,也毕竟在其同龄人中爆光了不应该爆光的可以谅解的幼小闪失。因此,过激教育是养成教育工作之一大忌。

失误三:单调——“涛声依旧”

案例——一份问卷

“我们也知道,学习很重要,安全很重要,文明很重要,但是我们很讨厌老师的做法,他们似乎只有两种做法,‘讲’和‘罚’。他们只知道班会讲、集会讲,大会声明,小会交待,千叮咛,万嘱咐;他们只知道我们错了时给点惩罚,只知道我们糊涂时给些压力。从一年级到毕业‘涛声依旧’。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些道理,但太烦了,就不想听了。”

剖析:单调的教育指的是教育内容、方法、渠道等枯燥单一。如单凭思品课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开展各种养成教育活动,班会老是教师一统班级的会议;学校环境不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讲究布置;与家庭和社会各界老是相往来,只凭学校单枪匹马搞养成教育。单调的东西多是枯燥狭隘无味的。内容的单一无法拓宽学生的道德知识视野,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全面的道德观念。因为它不可能涉及全面的道德观念,也不可能为说明某一道德观念而列举众多的事例。方法的单一会使学生厌倦,无法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道德锤炼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是形成道德观念的主体,是内因。一切道德教育活动都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否则就难以入心。渠道的单一难以造就养成教育人的强大氛围。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还有社会和家庭。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单纯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道、同雕共塑。养成教育工作只有常做常新,付以朝代感强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立体的优化的“大养成教育”环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失误四:被动——“亡羊补牢”

案例:一次班会

“我们班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同学的东西丢失的现象,我想这问题一定出在我们当中,既然问题出现了,我想我们应想个对策,从今天起,大家来教室,一定要有两个人以上。你们看还有哪些办法用呢?”

剖析:被动的教育指的是老师在学生已经有了错失之后再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行为没有预见性,没有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措施,老是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对学生而言,这种教育也可能起到亡羊补牢的教育效果,但对事业而言,却容易造成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说进行超前预防的主动教育就一定能避免学生犯错误,但不管怎么说,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有抗疫细胞总比没有抗疫细胞好。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之后,当他们在即将进行某种错误行为时就不至于没有自己制止自己的可能;而被动教育,显然可看出学生在此时是不知道错的。因此,被动教育应予努力改变。

失误五:短暂——“雷阵雨”

案例——一种命令

“各班同学请注意,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市领导到校检查工作,请同学们注意遵守纪律,右行礼让,主动向客人问好,有哪个班的哪个同学违反了纪律,给学校抹了黑,我们将在广播里全校点名批评……”

剖析:短暂的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没持之以恒。如,组织学生开展某项本可经常开展的养成教育活动,却搞了一次以后再也不搞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了一阵又不抓了,甚至才开头就偃旗息鼓等。我们知道,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是积久而成的。在学生的生活空间里,正确的道德信息和错误的道德信息是同时存在的,正确的东西不长期占领他们,就有可能被错误的东西占去。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就是这个道理。短暂教育时冷时热,时紧时松,甚至一曝十寒,学生容易忘却教育内容,即使还有些印象,也可能是朦胧的基于是抱怀疑态度的,因而容易被不良的道德行为所侵入。

上面所述的是中学养成教育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误区。步入这些误区都会削弱养成教育效果的落实。做任何工作都一样,有了好的愿望,还要有好的方法,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要达到满意的效果,也必须努力从误区中走出来,从方法上下功夫,时刻谨记:涓涓细流方润心田。  

 

返回

上一篇:2010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