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教育科研】新教研模式带动教师在研究中发展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0-11-04 15:41:00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之一的郑州市金水区,始终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途径,在教研上十年迈出五大步。

  第一步:案例推介,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

  为了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在课改实验之初,区教研室就提出了“我小实思,研新心升”的案例研究的要求。要求教师写出自己的案例,以小见大,有自己的思考,体现新理念。并组织典型案例宣讲团,通过全区集体教研和人校宣讲等形式,全面普及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案例报告的写作方法,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

  第二步:课堂大对话,打破学科壁垒,解放教师思想

  课改前,教研活动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单位分科进行的,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各学科—般也是各研究各的。课改后,实验教师开始不分学科地坐在了一起,共同学习研究。通过推进会、集体评课,大家聚焦课堂,进行课堂会诊。在此阶段,教师的课改热情高涨,问题意识凸显。但各校点状的研究存在着参与人数较少,解决教学问题力度不足等问题,基于“集全校的力量,增加学科间、教师间的交流,更好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思考,2004年年初,金水区提出了“课堂大对话”。具体说,就是打通学科界限,解放教师思想,在较长的时段内,全校围绕着一个课例,教师全员参与,组成课堂教学研究共同体,全程对话,交互渗透,多向生成。这种跳出学科看学科的教研活动,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如纬五路一小以二年级数学“我们赢了”为课例进行了全面的“对话”。授课教师是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刘老师,学校连续利用三个周六的时间,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三次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的研讨,区学科教研员及全校教师都参与其中,刘老师连续上了三次同一内容的课,虽然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在不断改进。全校教师以课例为载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了深层次思考。课堂“大对话”,打破了课改前的和课改初期的学科壁垒,增强了不同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澄清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全区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第三步:精品课例研究,提升教师研究能力

  “课堂大对话”使教师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也存在参与面广但深度不足、学科特质未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为了解决研究深度的问题,2005年金水区开始精品课例研究,即通过研究打造精品课例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各校以教研组为主体,聚焦课堂,针对具体的课例,用一个较长的周期,不断地打磨、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思考教学,感受过程,引发思考,从中受益。“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课堂就是一面镜子,大家都来照一照”是各学校对这次活动的形象描述。“一课多上”和“多人上一课”是突出的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交流更加深入,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各校都打磨出了自己的典型课例。如纬三路小学教师围绕教学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剖析,形成“课前设计一课中行动一课后反恩一再设计一再行动一再反思”的螺旋上升的研究程序,直到问题解决。五年级语文组进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研究时,有的老师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讲,有的老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讲,有的老师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来讲,不同的讲法,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感受。教师们在教研中不仅从一个教学设计向另一个教学设计改进,而且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方法的比较,实现了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资源共享。精品课例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学会了深度课堂教学研究,解决了困扰学科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达到了以“课例”研究推进教学的成效。

  第四步:专题式研究,帮助教师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专题研究亦称主题式研究,是金水区2007年启动的新的教研方式。其出发点是解决精品课例研究过程中,各校都有好课,但不系统,虽解决了很多课堂中出现的个性问题,但未能解决学科的共性问题等。专题式研究则是在“课堂大对话”、“精品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汇总、归纳、分析共性问题,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升为课题研究,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规范的科学研究。以问题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学习、反思、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再回到课堂教学中验证。如优胜路小学数学教研组围绕着“如何创设情景”这一主题,进行了整整一个学年的研究。研究中,结合日常教学,总结出了创设情景的基本原则,如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和课的主题相关、要蕴含数学问题、要在真实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和提升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进行专题教研,打好攻坚战”、“通过随机教研,开展游击战”、“借助网络教研,进行运动战”等教研方式,提出了专题教研要“有专题但不唯专题,重在生成和跟进”的主张。这样的研究,目标明确,系统规范,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加深刻、更加理性。

  第五步:课型系列研讨,提升教师学科能力

  随着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金水区在2008年又推出了“课型系列研讨”。这是基于学科教学而言,课型就是重要的研究专题。以学科教研组为基础单位,以教学课型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学科课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通过选取不同课型的—节或几节课例进行研究,归纳每一种课型的特点,总结每一类课型的教学模式,把握每一种课型的规律,帮助教师提升学科驾驭能力。如丰产路小学低年级语文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的童话故事的课型研讨。他们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对第三册(苏教版)课文进行了整体分类,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最后老师们总结出了童话类课文特点,确立了童话类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和童话类课型的基本教学策略,并总结出了童话类课型教学的模式。

(选自《中国教育报》第65期)

返回

上一篇:2010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