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节课解析及设计思想
磁现象一节内容较简单、基础,知识都是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如磁性及磁体的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这堂课的传统授课方式课堂较单调,枯燥。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本节课加入了三个学生分组实验和一个演示实验,分别是“试一试磁石能吸引你手边的哪些物体”和“比较磁体不同部分磁性强弱”,虽然这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做过的实验,但是在学过近一年的物理之后,再做这些实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枯燥的概念教学中我加入了一些情感教学、实验教学和与实际生活的练习,这样使课堂不再单调。
对物质的属性认识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属性的应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磁体的两个性质——磁性和指向特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这些特性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磁体能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
2、用实验证明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并在实验中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通过实验认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4、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志向。
三、教学媒体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针形磁体,金属圆柱体,细线,硬币,ppt课件等。
四、课堂实录
师:(多媒体出示极光图片)这是发生在地球极地地区的绚丽多彩的极光,它的发生与磁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今天开始我们研究磁。学习磁,让我们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多媒体出示小故事相关图片)。一天,小明的奶奶正在缝衣服,一不小心,她把一根钢针掉在了地上,怎么找也找不到,聪明的小明开动脑筋想了想,他拿来了两块黑色的石头,在地上来回摩擦了几下,过一会拿起石头来一看,那根钢针就乖乖的粘在石头上。
生:看着图片,听着小故事,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同时也在猜测着老师要问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明拿来的黑色石头是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是磁石。
师:对了,看来你们都知道磁石,那你们知道磁石除了能吸引钢针之外还能吸引哪些东西吗?
生1:能吸引铁块。
生2:能吸引各种金属。
生3:能吸引某些石头。
师:同学们做出了很多猜想,那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生:做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桌上的磁石来验证一下你们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请大家注意实验中按学案上的要求来做好分工,实验开始。
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学案上的要求分工进行实验。
师:巡视实验情况,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记录。
(实验完毕)
师:实验现象告诉你磁石能吸引哪些物体?
生4:我们发现磁石能吸引铁柱,钢板尺,一元硬币,铅笔盒,和铁质的钥匙。
生5:我们在实验中用磁石吸引起了一元硬币,钥匙环,铁质的笔杆,和一个小饰物(出示这个饰物,也是铁质的)还有钢板尺和发卡。
师:好,看来你们实验中观察的都很仔细,磁石不能吸引哪些物体呢?
生6:磁石不能吸引衣服,塑料尺子,铅笔,橡皮还有铝柱,铜柱。
师:非常好,你们实验做得很成功。哪个小组来总结一下结论?
生7:磁石能够吸引钢铁类的物质。
师:我们把磁石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把像磁石这样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教师一边展示各种形状的磁体一边介绍“条形磁体”、“针形磁体”、“柱形磁体”和“蹄形磁体”)
现在我们看看,此时能够吸引钢铁类物质的这种性质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磁体可以用来做什么。
生:交流互动
师:巡视学生交流情况,在个别小组进行辅导。
(交流结束)
师:现在我们请两个小组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8:磁石可以用来做电磁起重机,把铁质的物体搬运走。
生9:磁石可以用来把铁质的物体与不是铁质的物体区分开。
师:你们想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磁体上不同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不一样。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学案上的要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生:按学案要求进行实验,交流讨论。
师:巡视实验情况,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记录。
(实验完毕)
师:你们是如何把磁体磁性的强弱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问题直观地显示出来的?请一个小组来回答。
生10:我们用磁体来吸引大头针,看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吸引的多就是磁性强。
师:太棒了,你们设计的方法很直观地把磁性强弱表现了出来。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物理研究方法中的“转换法”。那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11:我们发现磁体上不同部分磁性强弱不一样,磁体两端的磁性比中间强。
师:总结得很简练,我们把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大家想想,一个磁体有几个磁极呢?
生:(异口同声)两个。
师:那如果一个条形磁体被摔成两半,它的磁极会怎么变化呢?请大家考虑一下。
生12:我觉得每一半都会有两个磁极,因为每一半都是一个新的磁体。
师:说得太好了,解释得也很清楚。一个磁体,不管大小,形状如何,它都有两个磁极,那磁体的磁极还有什么特性呢?下面大家看老师来做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小磁针静止时指南北特性的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小磁针静止时在方向上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这种特点有什么用处?
(实验完毕)
师:下面请大家就刚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交流。
生:交流互动
师:巡视学生交流情况,在个别小组进行辅导。
(交流结束)
师:哪个小组来回答我的问题?
生13:小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方向。
师:你们组观察得很仔细。
生14:这个特点可以用来指方向,做成指南针。
师:好,我们知道指南针的老祖宗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司南。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司南。
(学生阅读多媒体投影知识拓展“司南”)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是非常伟大的,我们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磁体能指南北的特性并且利用它发明了指南针,但是我们不能总是一提起中国就想到古代四大发明,这样躺在古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作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将来我们做出中国现代“四大发明”,“八大发明”出来,为中华民族增光!
生:(异口同声)好!
师:为什么磁针能够在静止时指南北呢?这其实是因为磁体的磁极间有相互作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想办法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用实验表现出来。
生:按学案要求进行实验,交流讨论。
师:巡视实验情况,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记录。
(实验完毕)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看看大家的妙招。
生15:我们把一个条形磁体悬挂起来,用另一个磁体的磁极相它靠近。(边说边演示)
师:这个办法很好,还有什么办法?
生16:我们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在两个圆柱体上,用另一个磁体向它靠近,看它怎么运动(边说边演示)
师:这个方法非常有创意,很好。最后通过我们的实验,大家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17: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师:说得好,语言精炼。我再把它简化成“同名相斥,异名相吸”。现在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磁性和磁体,大家知道磁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指南针和起重机还有哪些应用吗?
生18:在扬声器上有磁体。
生19:门吸,冰箱的门上都有磁体。
生20:黑板上用的磁吸就是磁体,四驱车的马达里有磁体。
师:好,磁体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磁体这么好,我相信大家也都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磁体,下面我就教大家一个制作磁体的方法。
(师演示磁化钢板尺并用它吸起大头针)
师:这个过程叫做磁化,大家也可以用桌上的磁体磁化一个钢针,然后用它来制成指南针。
师生互动完成磁现象相关练习,最后布置学案上的作业。
结束。
五、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
本节课知识难度不大,大部分知识在小学时就已学过,所以本节课设计以过程与方法教学为主,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本节课较成功的地方:
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引入了多个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流畅,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磁石,指南针等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情感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
3、本节课待改进的地方: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相互交流以及展示,使学生互相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六、磁现象学案
(一)前置作业: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磁体能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
2、用实验证明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并在实验中体会转换法的应用。
3、通过实验认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4、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志向。
2)课前准备:
1、各小组组长准备一角、五角、一元硬币各一枚。
2、各小组2号同学准备半米长缝衣服用的细棉线一根。
3、预习课本P62第一节 磁现象,看看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把你的答案写在问题的下面。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什么是磁体吗?
(2)磁极是什么,一个磁体有几个磁极?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4)观察你的身边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体。
(二)课中学习:
1、实验:试一试磁铁能吸引你手边的哪些物体?
实验记录:磁铁能吸引 、
、 、 、等,不能吸引
、 、 、 等。
你们小组总结的结论是:
。
(要求:小组2号同学设计实验方案,3号同学动手进行实验,1号同学配合操作,4号同学负责记录现象,全组记录结论)
2、实验:比较磁体上不同部分磁性的强弱
实验记录:你们设计用什么方法显示磁体磁性的强弱?
。
这种设计用到了什么物理研究方法 ,你还记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声现象学习中的应用吗?
。
你们小组总结的结论是:
。
(要求:小组1、4号同学合作用蹄形磁铁进行实验,2、3号同学合作用条形磁铁进行实验,最后全组一起交流得出结论。)
3、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记录:你们设计用什么方法将磁极间相互作用直观地表现出来?(用简短的文字进行说明)
你们总结得出的结论是:
。
(要求:全组同学一起讨论实验方案,2、3号同学合作进行实验,1、4号同学辅助操作。)
(三)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