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说的是自己的话,小学生说的是别人的话,中学生说的是书上的话。” 这是我在一篇评论教育现状的报道中听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听到这样的描述内心的感受非常复杂。
为什么从初一到初三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不想说话;为什么有些学生课下聊天时口若悬河,上课发言时语无伦次,不会说话。作为教师,我特别想走出这样的困惑,“生本理念”告诉我们:也许,“不想说”是因为老师统治了话题,学生不感兴趣;“不会说”是因为老师要求他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都没有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生本理念”为我们改变这一无奈的现状带来了希望。郭思乐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它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让学生忘我的课堂。”
怎样营造这样的课堂呢?
1、 成功的前置作业是点燃激情的火种。
在处理“讲述春天的故事”这一目内容时,我针对同一个问题在两个班布置了两个不同的前置作业,效果也大不一样,经过修改后的前置作业涉及了当前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学生们有话要说,非常踊跃,就连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急于说说自己的想法。我突然意识到,在他们关心的问题上,他们有勇气、有想法、不怕错,那是因为此时的发言不是任务,而是自身情感的一种诉说、一种表达、一种需要。前置作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尊重学生的内心需要。
好的前置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好的前置作业一要给学生一探究竟的原动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做,要切合学生的某种需要;二要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成就感是引发课堂上继续探究的深层次动力;第三作业形式和要求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水平,让学生容易参与,减少障碍。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思想交锋的乐趣、体会自身成长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2、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是释放激情的舞台。
在初三的复习课上,同学们已经是阅题无数,宠辱不惊,热情消磨怠尽。“这些题是备课组所有老师共同合作,查阅了大量资料,专门针对同学们现在存在的问题,精心准备的针对性很强的习题。”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就能看出来,他们并不买帐,不管老师如何强调。我们经常在备课时陶醉于自己精心为学生设计的课件、习题、答案、做题方法,之后又经常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击:这么好的资料,学生都不认真对待,太可惜了。
一次组内的研讨课,让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我们先在课上共同讨论了相关了时政背景,让他们对事件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针对上述材料设计问题和答案,组与组之间互相回答问题、打分。学生的地位从做题人转变为出题人,以前是被评价的对象,现在有机会去评价别人,热情空前高涨。学生设计的问题中不乏独特的视角,典型的问法。为了证明别人的问题难不住自己,同学们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其用心程度甚于平时的练习。
总之,在自己当家作主的课堂之上,学生空前高涨的主动性让我们领略了生本的魅力。
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哪些是学生能做的,哪些是学生不能做的。该学生做的事情教师不能僭越。成全学生,解脱自己。
3、打造一支过硬的领导团队,延续学生的激情。
精心的教学设计还要有扎实的落实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代表和小组长就是课上课下监督落实的中坚力量。不同的班,不同的组,会因为课代表和组长的责任心和能力不同,在学习效果上产生很大差距。
对于练习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虽然多次强调,但总有人心不在焉,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老师讲的已经没有新鲜感,苦无良策,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我0711班课代表郭亚森,几天后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午读时间,走至教室门口,就听见教室里非常安静,原来我的课代表在传授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独门秘笈”,显然此时此刻,课代表作为本学科的带头人,她的话非常权威,同学们听得非常专注。没过几天,我收获了更大的惊喜,还是午读时间,我来到教室门口,发现有人在用实物投影给大家讲着什么,仔细一听,是我的另一课代表李佳武在拿着同学们的小测本解决小测中出现的问题,那架式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师,要知道我并没有做这样的安排。
把四人小组打造成团结的、战斗的堡垒,同样能提高班级的战斗力。在0711班的一次课上小组讨论期间,偶然看见宋一凡他们组每人都拿着几张A4纸打印的资料,我之前并没有做这样的要求,“这是什么?”“我们组长给我们总结的基础知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从内容上能看出来,组长在做这份资料时非常用心。“你们组每人一份?”“每人一份!”言语间透出一种自豪和对组长的尊重。显然宋一凡已经成为他们内心真正的领袖。之后我观察这个小组在活动中团结、有序、服从组长安排,活动的质量非常高。无疑这个小组的建设是比较成功的,就连组里的后进生都表现得很自律,因为在背后支持、鼓励他的是一个团队。我更为宋一凡感到高兴,作为班里的优秀生,他不吝啬自己的学习经验,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他的大气让我感动。
这个班在课代表和小组长的带领下,充分调动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二模考试中优秀率年级第一。
4、 教师巧点拨,把激情沉淀为理性。
要保障学生说得多,教师必须做到说得少。弄清哪些是教师该说的,哪些是教师不该说的。教师的语言也许没有告诉学生什么知识,也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但教师恰当的“点睛之言”,可以帮助学生由一种现象联想到更多的现象,从具体的事例中领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让真理的争论更趋向明朗,使创造激情得以激发、创新的灵感得以展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对学生有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只有这样,才会了解他们思维的来龙去脉,才能找到知识重难点和学生兴趣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捕捉到他们忽现的创造灵感,才有可能给予他们最客观、最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最富有启发性的点拨。另外还要把握好引发师生对话的时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引发对话,挖深挖透知识点;在疑惑模糊时引发对话,去伪存真,明晰认识;在易混淆的问题和概念上对话,明确内涵,区分外延;在问题开放处对话,活跃思维,拓展思路。
当学生敢于、乐于、善于在课堂上开口说话,说自己想说的、会说的话,就是让学生忘我的课堂。
借郭思乐教授的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真的,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