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本是一种思想,而非课型。让学生首先愿意读,然后去读;能写,然后去写。展示是平台,阅读是途径。
通过研究余先生的两个课例可以发现,余映潮先生的语文课很讲究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教案的设计。对文本的研读上,把课上精,挖深,让学生至少确实一课有一得。对教案的设计上,余先生深挖文本,一线贯之。余先生的主问题设计,最终目的减少碎问碎答,引发学生的完整思考。
其实,无论是余式思维还是生本思想,在内核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流畅的表达,有深度的思考,顺畅的写作。
关键词: 生本思想 余式思维 语文课堂
一、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今年四月份的一天,放学后,我在学校门口等家长,一个我过去教过的孩子看见我,高兴地“扑”了过来:“老师,我现在还记得你揪着我们背《童趣》,一个字都不能错!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里爸爸打我‘鸡毛掸在空中一挥,发出〈咻咻〉的声音’!”孩子讲得兴高采烈,这时,一个在旁边接孩子的我不认识的家长过来插话,“就是,我觉得语文课就应该这么讲,分析一个词的好处,能提升对语言的品味,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初中老师给我们讲《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家长说到兴头上,居然声情并茂的背起了几十年前学过的课文。话锋一转,“这才是语文课呢!看我们孩子现在的语文老师,语文课什么都不讲,就让孩子们说‘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感受到什么?’,孩子知道什么?语文书上都是白的!这不是耽误事吗?”家长越说越气愤……
家长的话当然很片面,他不是搞教育的,当然更不懂我们课堂中正在进行的生本语文的改革,可是他激动的神情中透漏出来的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担忧,却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归根结底,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落脚点是一致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用什么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首先,语文素养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的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一个词、一个句子要教吗?那次在路上碰见一个现在上高中的学生,聊起高中的语文课,他兴奋地告诉我,我是他初中唯一一个带着他们分析字词句子讲语法的语文老师,现在他们高中古文当中讲“宾语前置句”,没几个人能听得懂,唯独他特兴奋,翻译课外古文特沾光!教他时,我自己还在上大学,在他所在的中学代课,教了他半年。那时,根本不懂初中语文到底要教些什么,讲字、词、句语法只是因为那是我的长项而已,误打误撞罢了。但是,基础知识要教吗?根据现实,学生需要,那么就有必要。语文不是一个空架子,单纯的只阅读谈体会那等于在让学生做原始的积累,这个积累是必须要靠时间、靠大量的阅读量来累积完成,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可是具体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课堂上老师的及时讲解、点拨能一下子提升学生一大块,那不就是效率的一种体现吗?如果阅读是“广积粮”,那么老师的讲解、点拨就是“深挖洞”,广积粮的同时再深挖洞,不是一举两得嘛?
二、“广积粮”——生本思想在语文当中的应用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从理论核心上来说,就是要相信学生,一切交给学生,所以,生本重点是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展台,让学生在自信的展示当中激发阅读的兴趣,拓展知识的宽度;在自信的展示当中提高表达的流畅;在流畅、美的语言表达当中获得语文课美的享受。
可见,生本是一种思想,而非课型。让学生首先愿意读,然后去读;能写,然后去写。展示是平台,阅读是途径。
为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语文课的一部分课型可以是自由阅读课,可以是阅读指导课,可以是阅读交流展示课,可以是作文赏析课。
语文课的阅读应该不局限于文学阅读,或者为了做题而“做”阅读。尤其在初一,让阅读不功利,让阅读有收获,才是目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阅读,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以提升独立思考、辨别、表达能力为目的的。孩子们不应该是局限在课本、局限在真善美中的,他们应该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只有这样,才不会与社会脱节,才能培养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强的“人”来。
三、“深挖洞”——余式思维的课堂设计
余先生的课讲得妙极了! 听余映潮先生讲《爸爸的花儿落了》、讲《三峡》,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余先生讲《三峡》,并不急于翻译课文,而是先带着同学们从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等几个角度朗读起了课文,随着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在课堂上响起,同学们也被深深地带进了《三峡》的课文氛围,在随后的美点赏析中,学生们的表达深度明显比一般的课堂要高。
再拿《爸爸的花儿落了》来说,这篇课文明暗两条线索,时空转换频繁,单独靠语文老师的“讲”,很难讲得清楚。而余先生教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并朗读出一则日记,学生在动手操作当中不知不觉的理出了课文的明线,课文的难点迎刃而解。再抓住课文中的一个细节,品析语言的表达力,在老师的示例下,学生再发言,开始关注课文对细节的把握。
通过研究余先生的两个课例可以发现,余映潮先生的语文课很讲究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教案的设计。
对文本的研读上,把课上精,挖深,让学生至少确实一课有一得。比如《三峡》让学生收获了阅读的技巧,让学生爱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灵活的掌握了插叙,以后会巧妙地设计自己的作文结构。
对教案的设计上,余先生深挖文本,一线贯之。余先生主问题设计,最终目的减少碎问碎答,引发学生的完整思考。将来走到社会上,面对一个需要独立解决的问题,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那么,这样的人,就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案例,而余式一线贯之的主问题设计,恰恰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深挖洞与广积粮的一致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无论是“深挖洞”还是“广积粮”,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让学生能独立的思考问题,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完整的表达出来。
其实,无论是余式思维还是生本思想,在内核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流畅的表达,有深度的思考,顺畅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