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您好!我刚从军训基地回来,很想念您。谢谢您两年来对我的教育和栽培,弟子会尽我最大努力把高中知识学好,三年后争取考入理想的大学,拿成绩见您。”“老师好,马上我们就要开学了,心中不断浮现您对我们的点滴教育,感谢老师两年来的悉心关怀,无论到哪里,我都是您的学生,祝陈老师桃李满天下”……8月底,我刚刚毕业的学生,在即将踏入高中大门之前陆续发来了短信,也有很多家长发来短信表示感谢。
看到这些短信,我不由得阵阵高兴,但是看着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不免心里又阵阵酸楚。确实,我陪我的73位学生度过了两年,但是两年里我关注到我的每一位学生了吗?除了知识本身,他们又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虽然说我们共同经历过喜悦,也共同体会过失败。但是,我总感觉两年里关注班里尖子生和学困生多一些,和多数学生除了谈谈学习之外,基本上没有走进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感觉很愧对他们。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够使这些学生主动和我交流呢?
暑假里,认真读了《教育·三十七度二》这本书,很受启发。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故事,讲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其中提到了“责任”与“爱心”,我认为我的责任其实就是要用我的爱心来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那么,教育好的标准又怎样去衡量呢?孩子懂规矩,少犯错,考上高中就行了吗?再说,孩子懂规矩、犯错少,跟人家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考上理想的高中也是和所有老师们的合作、孩子努力分不开的,我们这些班主任又给了学生哪些其他老师所代替不了的东西呢?我们给予学生哪些才能使他们更加优秀呢?
认真分析开来,我觉得班主任和所有学生班会时的共情确实能够感染学生,但是还不够,还必须要和每位学生交心。深入学生的心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很愿意给我们讲出自己的烦恼,也愿意将自己的高兴事和我们分享,把老师真正当成朋友。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靠学生去做,而是靠老师去做。这要求我们必须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能够蹲下来和他们亲切的交流,让学生从心里不畏惧我们,让心与心更贴近。
因此,再带新的班级,我会寻找机会和每位学生好好沟通一次,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我。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也用我有限的精力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做好设计,尤其是中间地带的学生,不能让他们缺失老师的爱。所以,我的带班理念也从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培养祖国之栋梁”,改为“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尽最大努力打造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