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十七度二》内容的丰富让人不能不佩服作者对教育认识的透彻。从忠诚、责任、敬业、爱心、传道、施教几个方面,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时而捧腹、时而深思,而最终是对自己教育工作的不同角度的反思和更透彻的理解。
教育三十七度二,就是告诉我们教育要做到不急不躁。而怎样才能使教育从容不迫、温度适中呢?读完此书我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人得对。
人对的意思是,你必须是一名无怨无悔的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而不是只把教书育人当成是谋生或是升官发财途径的所谓的教师。人得对,就是要求你得真是一个低下头来做事,潜下心来育人的真正的做教育的人。书中讲到了一个老木匠的故事,是的,如果这位老木匠知道最后建造的房子是给自己的,他一定会很用心。可是他当时觉得自己以后不再做木匠了,对最后的工作就毫不认真,结果后悔晚矣。我们不难想到,这位木匠即使在没退休时工作的目的也是利己的。利己无可厚非,就像谁工作都要拿薪水养家度日一样,但是,从事一项事业,如果只是把它当成是谋生的手段,缺少了必要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那么他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打工的人。而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更需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工作固然辛苦,生活难免清贫,但是选择了教育就应该首先接受这些,用良心去做教育,做一个忠诚的人。决不能因为种种不如意而使自己的工作质量大打折扣。老木匠无心而给自己造了一座坏房子,教师如果无心则会毁了一批学生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前途。扪心自问,面对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我有过不快、有过埋怨,但是我庆幸的是当自己站在讲台上时,我心里想的只有一点: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决不能误人子弟。
人对了,少了对自己得失的计较,多了对学生的前途的考虑,教育才会做得从容不迫。
其次,要团结,要合作。
“你是大雁团队中的一员”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合作——大雁会共同“拍动翅膀”;所有大雁都愿意接受团队的飞行队形,而且都实际协助队形的建立;队形后边的大雁不断发出鸣叫,目的是为了给前方的伙伴打气;如果有大雁生病或负伤,就会有两只大雁留下帮其降落并照顾至康复或死亡。大雁的这些行为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每个老师要忠诚于自己的团队,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做好本职工作——教育教学;我们应留在目标一致的队伍里,而且乐意接受他人协助,也愿意协助他人;确定来自我们身后的是鼓励的声音而不是其他的。
团结使我们不孤单,使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有了帮手,让一个人不会因为深陷泥潭而焦头烂额。就是这种在困难面前大家一起面对的团结精神才使我们教师的工作得以不急不躁。“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个人再完美,也就是沧海一粟,而一个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无边的大海”。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去面对的话,你会有无力感,孤军奋斗,你会感到路途的漫长,行走的孤寂。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我们的压力会有大家来分担,我们的心情就会轻松许多,工作起来才能从容一些。
有了团结合作的团队,教育就会从容很多。
第三,乐观的心态是必备的品质。
书中在责任和敬业两部分同时谈到了乐观这一内容,平心而论,教师没有责任感、不敬业的应该不多,但是不能乐观面对现实,因种种原因而影响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少,这其中就有那种急躁、冷淡,甚至是麻木的行为。书中讲了《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女孩们吟诗咏柳絮的故事。林黛玉和薛宝钗面对同样的柳絮吟出了截然不同的诗句:黛玉道“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薛宝钗则是“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心态,结果也造成了二人不同的命运结局。我们总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最主要的是态度决定了你的心态,“如何去面对”才是最关键的。当你满脸怨气,满口牢骚的抱怨眼前的一切多么不合人意时,也许他人已经发现了契机,正在挥洒汗水,干得热火朝天呢!
有时工作生活就像打牌,玩的是一个情趣。牌好打得自然痛快淋漓,牌不好也要打得平心静气。拍桌子、说脏话,即使最后赢了牌,也失去了玩牌的意义。更何况在好坏之间我们的心境也得到了锻炼,虽然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你能否有心境等到有利于你的那个三十年可就不一定了。
面对学生我们不能乐观起来,还有一点是我们的认识太过于单一,对学生有些杞人忧天了。上高中、考大学要的都是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自然为他们着急。而且名正言顺地着急:我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可问题是,学生的前途是不是只有上高中、考大学才有保证。我们嘴上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实际上却认为只有这一行才是正经。也因此我们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也因此学生没有了优点,所以我们面对着一群没有优点的学生自然就乐观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在强烈的责任心下开始了急躁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学生到底有没有优点呢?要知道在荒凉的沙漠中天空的星星也是美的,沙中的贝壳也是神奇的——态度变得乐观了,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教育三十七度二,既是教育方法,更是教育理念,是教育本质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少些功利,多些思考,做我们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