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德育视点】做个教育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0-11-08 15:04:00

 

假期的时候读了一点教育的书籍,也在反思自己的从教经历,五味杂陈的滋味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为面对着如此鲜活多样的生命个体,教师没有一条固定的道路可走,它不单纯是一项技艺,同样也不仅仅是对学生有了满腔的爱就能够做好教师。做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育者需要的是同时兼有大爱和智慧。

  我们知道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回想自己的从教经历,一直都觉得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给予学生爱与宽容。学生遇到了生活上的变故,自己常常安慰一下,在周记本中多写一两句暖心的话,可之后却缺少持久的关注与鼓励;学生犯错误了,先说一些道理以震慑,然后再让学生承认错误并改正,自己认为做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在想想才感觉到自己那些不过是短时获得学生喜爱、处理问题的雕虫小技,甚至连“技”也谈不上,自己付出的感情与智慧少之又少,怎能够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呢?大爱更是无从体现。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但要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又谈何容易呢?最难忘的是读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书中,他对后进生转化的一篇文章《我和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一个老师、家长、同学们心中的顽石。他有“个性”、我行我素、不遵守课堂纪律,思想较成熟却又自卑、成绩差、屡教屡犯、屡犯屡教。但李老师宽容了他,针对他的情况不断用各种方法去靠近他的心,去赢得他的心,如“成绩报喜单”、“家庭联系本”、“感受集体温暖”等,用涓涓细流般却持之以恒的爱温暖了这颗曾经偏颇的心。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纳这个老师,靠的是老师博大和持久的爱。作为教育工作者,李镇西老师是“巨人”,因为他拥有一批又一批与他心心相印的学生,他是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他把自己对学生的大爱铸在学生心目中,我想这是作为教师最崇高的荣誉吧!感动之余再反思自己:屡次为经常不交作业、上课经常调皮的学生而发火,并给他“义正辞严”的批评和一番人生之路上的“警醒”……一直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是他所需要的。殊不知,自己不过把学生当成了感情的容器而已,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而这种爱应该是直入心灵的,博大而持久的!

  教育需要大爱,也需要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其实在每个孩子心灵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弦,拨动它就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要是孩子的心同你讲出的话产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调。”这段话道出了我们“为人师者”的特殊性和艺术性,往往我们用“一厢情愿”的说教和孩子谈问题,而没有找准弦,对准调,怎么去触动孩子的心弦呢?教育的智慧就体现在我们要找到每个学生心中的那根心弦,让我们能够与学生“共情”。回想自己遇到过的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在转化某个“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真的陷入无力的状态,对他们无计可施。因为我的任何方法对他都不起作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那种不利局面的呢?我们常常觉得学生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不可理解。于是我们总是表现出不满和愤怒,从而采用训斥和惩罚,而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任何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凡人,都是从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一点过失和错误为什么不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宽容呢?我们总是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正使孩子缺少一种能震撼他们心灵的力量吗?我们了解学生多少?我们能够准确的找到他们的心弦并去拨动它发出美妙的乐声吗?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找到学生的心弦进行恰当的教育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工作智慧。

  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的人。那么培育“人”的工作,必将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技术的工作。我们应该怀着对教育的大爱,不断探寻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能够真的走到学生心中,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返回

上一篇:2010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