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经常和别人发生冲突
你崇尚武力,看不起胆小怕事的人,再加上性情比较暴躁,常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同学“兵戎相见”。班里的同学都很怕你,大家都对你“敬而远之”。你认为这体现了他们的懦弱,脾气也就越来越大。
错在哪里?
你这样崇尚武力,很容易形成一种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这与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点有关,你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但其实心智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对男子汉角色产生片面的理解,以为男子汉就是绝不示弱,永不退缩。可你仔细想一想,你那动辄“兵戎相见”的做法能使你成为男子汉吗?当然不能!相反只能给人留下“市井流氓”的恶劣印象。同学们为此都对你“敬而远之”,并不是他们屈服于你,而是不屑于跟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打交道。如果你不及时觉悟,仍是自以为是,甚至“脾气越来越大”,那你就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就很可能使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你的危害将会更大。
走出误区: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形象绝不是靠攻击他人塑造出来的。你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当你遇到事情在觉得沉不住气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愤怒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你可以用降低说话声音、放慢讲话速度,胸部向前挺直等方法使自己平心静气。你也可以做一些平时喜欢做的事情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一下,可以帮你防止消极情绪膨胀,而培养积极的情绪。如果时间不允许,你也可以喝杯水或去趟厕所,这也能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消除错误观念,转移愤怒情绪。
91、老认为自己没有新思路
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了,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老师也常常鼓励我们作文立意要新,解题力求运用多个思路,美术创作要别具一格。但是你写作文总还是那样的老一套,画画也没有一点新突破,于是你便认为自己脑袋有些木,没有新思路。
错在哪里?
任何人都有创新能力,都有新思路,但灵感这位“客人”不爱拜访懒惰者。你老认为自己没有新思路,是不是因为你遇到问题时,只是沿用常规的思路、采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它,而懒于寻找新规律,尝试用新思路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核心。你要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高分,而在于要学会按新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及一切可利用的经验,拿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栋梁之材。
走出误区:
平时做个有心人,勤于思考,新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培养自己的新思路要从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做起:做题时想想有没有其它的新解法;帮妈妈擦桌子时想一想怎样才能擦得又快又干净;读小说时想一想有没有别的结局比书上的更好。不管你想的东西是否合理,也不管是否能解决问题,只要有创造的欲望、有求新的意识,这就是培养新思路的第一步。不管新思维从哪里冒出来,你都要随时做好主动接纳它的准备。平时做个有心人,新思路就会随着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增加,源源不断地涌现。新思路并不是那样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你完全可以得到,就看怎么做了。知道了这些,那你就从眼前做起吧!
平时做个有心人,勤于思考。
92、总认为自己得了病
你一年前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了,自行车把撞得胸部发疼。当时你没在意,后来你总是觉得胸部不正常。虽然到医院检查时,医生都告诉你什么病都没有,但你还是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似乎全身也都跟着不舒服起来,甚至有时你都会被这种感觉压得喘不过气来,好象要大难临头了。
错在哪里?
你总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坚持认为自己得了病,这是因对自己身体状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障碍为疑病症。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你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对自己正常的身体产生了不必要的担心。如果你一直这样整天忧心忡忡,精神上就会背负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引起心理、行为异常。其实,你的担心、紧张、苦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是无济于事,你对自己身体状况的种种猜疑只能加深你的恐惧。
走出误区:
你要消除心理压力,学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你已经是个中学生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活知识和认知能力,所以你要相信医生、相信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不要身体偶有一点不适就认为自己得了什么大病而忧心忡忡。疑病症其实是你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如果你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则可以提高你的自信心,让你消除疑虑。比如你可以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后,大声地告诉自己几遍:“医生检查证明我的身体没有病,我只是‘无病呻吟’和‘庸人自扰’而已。”另外,你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体育锻炼,多运动运动,增强自己的体质。当你对自己的健康充满自信时,就能避免产生一些无谓的焦虑。如果你从“自己有病”的牛角尖中退出来,你会发现心胸开阔了许多,就不会对自己的身体过于敏感了。
消除心理压力,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93、喜欢“窥视”他人
你总是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每多知道一件别人不愿为人知的事,你便会有一种异样的快感。你以为通过窥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所以乐此不彼。于是你打听到同桌在心里喜欢邻班的小女生,你会窃喜,打听到一个同学偷偷地犯了错误而别人不知道,你会雀跃不已……
错在哪里?
你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其实并不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而是要满足自己的“窥视欲”。了解一个人并不需要靠打听隐私,通过正面交往完全可以做到。以掌握他人的隐私为乐事,是人心理上最大的劣性,几乎人人都有这种倾向,只不过大多数人都认识到“窥视”是心理阴暗的表现,从而克制了它,继而不断地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脱离了这一低级趣味。你现在有了窥视的欲望,不但不克制、改正,还美其名曰“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他人”,这样只能使你的内心愈来愈阴暗。“隐私”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你如果总从窥视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你看到的将全是他人的污点,从而使你的眼中再也没有了“好人”。你睁着“窥视”的眼睛行走在一个没有“好人”的世界里,等待你的注定将是举步维艰。
走出误区:
克制“窥视”欲望,学会从阳光的一面去看人,才能将自己的心灵从暗无天日中解脱出来。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一个人的进步是从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开始的。你从“窥视”的角度上,将永远也无法看到他人身上的“亮点”,因为隐私是他人心中不愿为人知的东西,其中必定包藏着一定的肮脏与龌龊。刚开始你那“窥视”欲望之所以那么强烈,也许是因为发现了别人的缺点你就觉得自己显得高大。而长久下去,你便会将那些肮脏不断扩大,使你再也看不到他人阳光的一面。你当然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现在要及时修正自己,学会从阳光的一面去看人。这样,你的前途才会被阳光照耀。
克制窥视欲望,学会从阳光的一面去看人。
94、认为自言自语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当你心情紧张到极点的时候,便会禁不住自言自语。你感觉到了这一点,心里很害怕,以为自己产生了疯癫的苗头。于是,你采取一些很极端的办法来克制自己这个“毛病”,比如在紧张的演讲比赛前,你会临阵脱逃,使自己尽量避开容易紧张的场面。
错在哪里?
自言自语本是缓解心情紧张的最有效手段,你却视作疯癫而克制它,这将使你的心情更为紧张。当事情进展不顺或心里感到压抑时,交流是很有效的。可人在此时往往最不愿意与人说话,但人的心理机制又强烈要求将这些压抑释放出来,这时,“自言自语”便出现了。你只要留心观察一下,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正是在自言自语中,获得了减压,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放松。你如果将自言自语视为疯癫的前兆而刻意压制,那你心中的紧张感会犹如找不到出口的怪兽横冲直撞,令你坐卧不安。这样对你以后将要面对的更加紧张的社会十分不利。
走出误区:
由于心情紧张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所造成的自言自语,与那些神经病人的不断说话是截然不同的,你不必将它们硬扯到一起折磨自己。既然自言自语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那你就不必太在意,这是你心理机制正常运转的结果。知道了自言自语是释放内心压抑的一个渠道,就别再压制它,这将使你在面对新环境时更从容。一个人到了新环境中,熟人少,朋友更少,内心难免孤独和焦虑,而自己想说的话又不能全说出来,压在心里肯定不舒服,弄不好还会导致神经衰弱。此时的自言自语,犹如自己对自己进行一次真诚对话,不但可以将自己从压力中解放出来,还能使自己的思考更为周密。人在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往往更容易激发出内心的潜能,这是早已被心理学所验证的成功经验。所以,你与其克制自己,倒不如自言自语一番,让自己安然度过难关更好。
自言自语是对自己内心压抑的有效释放。
95、稳定就是一成不变
你喜欢一成不变的状态。朋友就是那几个,学习环境不变,甚至住处的摆设也是常年不变,你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稳定感。所以你不愿到新的场合中去,不愿结交新朋友,不愿布置自己的房间,甚至到别的教室学习你都不愿意。
错在哪里?
你之所以那样喜欢“稳定感”,其实是惰性心理在作怪。长此以往,将会使大脑功能严重衰退。刚到一个新环境时,由于你必须接触一些新的、连续的事情,你的头脑要不断地运作,想办法解决所发生的各种问题。而一旦习惯了眼前的一切,大脑中所谓“思考节约装置”便会启动,因为同样的东西谁也不会重新考虑一次。你沉溺于一成不变的状态,大脑机制便会变得锈迹斑斑,精力也会大大衰退。当你在一成不变的状态里呆得太久,将愈来愈怕再到新环境里去。因为自己的脑子因好久不用而变得迟钝,对新环境也就没有了信心。这会使你更加喜欢呆在固有的状态里。如此恶性循环,你以为一直都处于“稳定感”的光照之下,却没有发现无论是你的环境还是自身都在一步步腐朽下去。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如果不及时克服心中的惰性,你的人生结局将注定是“腐朽”的。
走出误区:
为了避免陷入这一可怕的状态,你必须让自己的头脑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从外部加大必要的活动刺激才行。最典型的方法便是改变生活的步调和空间。比如跟朋友一块出去旅游,想方设法认识一下朋友的朋友,这会使你对其他环境中的信息了解得愈来愈多,即使有一天踏入了那个环境,也不会傻子似的束手无策。另外就是常常变换一下自己房间的布局。这种空间上的变化,将促使你对已有的生活方式重新调配,从而促使大脑运转。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培养自己的挑战精神,以克服自己的惰性。真正的稳定感绝不是靠惰性来获得的,而是靠勤奋打出一片新天地,让自己成为那片天地的主人。
打出一片新天地,做那片天地的主人。
96、解决问题一定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
不管做什么事,你都喜欢先从最难的地方下手。比如在考试时,我总是先把比较难的题目做出来,然后才去解答较为简单的。你以为如果完成了最难的部分,那剩下简单的部分也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了。而如果先做容易的部分,那就会对困难的部分产生畏难情绪,那将会不利于解决问题。
错在哪里?
任何问题刚刚摆在人的面前时,都会因为不了解而显得较难解决,如果你再从最难的地方下手,那无形中便给自己制造了更大的困难,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一来,做事的效率就会慢下来,甚至停滞不前。你肯定有过登山的经验,当看到山顶时,满身的疲惫会突然一扫而光。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终末效应”,而你“先从最难的地方下手”的方法是先看到了困难,这是对“终末效应”的背逆。相反,如果你能按从容易到困难的顺序,那你会越做越有信心,潜能也会得到充分发挥,再面对最困难的部分时,就会感到信心百倍、游刃有余。
走出误区:
你要学会做事时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暂时避开最难的并不是将困难束之高阁、置之不理,而是先做容易的部分来培养自己的信心,然后再解决它。当你做最容易的部分感到得心应手时,你就会信心大增,使你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如果你在这时再去处理最难的部分,那困难就会被你昂扬的斗志所弱化,你也很容易把你的最高水平发挥出来,这样,困难也就变得相对容易起来,你也就不会再产生畏难情绪,而是一鼓作气地把困难克服掉。所以,在以后做事时,你不要被急于求成的情绪所干扰,而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遇到难题可以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
97、喜欢自责
你总是喜欢自责,你以为这才是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明智之举,如果一想自己的优点,不但不利于改正缺点,还会使自己产生骄傲情绪。所以你整天都在想自己哪件事做得不好,学习上哪儿有缺陷,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成功之处。
错在哪里?
一个喜欢反复挖掘自己缺点的人,将会发现自己的缺点愈来愈多。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斑点扩散效应”。比如一面洁白墙上有一处斑点,你总是不由自主地忽视其它干净的地方而专注于它,这使你觉得整面墙都很脏。人对于自身也是同样,过分关注自身缺点,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造成不应有的自卑。一个自卑的人并不能“不断进步”,反而会在“缺点”里愈陷愈深。而对付这一“自卑”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回想自己的优点。你将回想优点视为骄傲的表现,极力克制,其实是拒绝了克服自卑的机会。一个不能正视自身优点的人,将一无所成。
走出误区:
用不断回想自己优点的方式战胜自卑,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部分攻击”效应。比如你的学习不太好,不妨将自己学的最好的一门功课成绩加以赞美,继而自己的内心便有些激动,“我完全可以利用学习这一门课程的方式学好其它功课呀!”哪怕你身上的优点再小,只要不断地重复回想,就会加大它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再大的缺点也会觉得不足挂齿了。这样一来,你会觉得自己满身都是优点。这其实也正是对“斑点效应”的反其道而行之,将心理上的“斑点效应”转化成了“亮点效应”。这样做并不是骄傲,而是锻炼自己的信心,如果你坚持使用反复回想自身优点的方法,就会使你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亮色。
反复回想自身的优点,可很好地锤炼自信心。
98、总想把一切都弄清楚
在要解决一件事时,你总是试图把这件事的所有细枝末节都弄清楚,想以此达到了解更多知识、全面解决问题的目标。但你却常常发现,在你大大地费了一番心思之后,你最初的目的却一点也没有实现。
错在哪里?
面对问题时,只有抓住它的主要矛盾,才能使自己的实力集中发挥出来。你如果一味穷究细枝末节,肯定会使你的精力支离破碎。任何一件事情的促成都有着数不清的原因,每一个原因又是由无数条件促成的。你如果抓住细枝末节不放,无异于置身于迷宫的洞穴,这个洞穴看似有无数的出口,无数的通道,可你的意识一旦深入其中,才会发现与所要解决的事情离得愈来愈远。
走出误区:
每个人都有“了解不全生力量”和“了解过多变软弱”的心理作用。对于环境或某个人不甚了解,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未分化作用;反之,如果认识过多,反而会使你无所适从。比如你正要搬动一张桌子时,突然被它上面的雕刻所吸引,继而又联想到这种雕刻属于哪种风格,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是谁,这个人是受哪个雕刻家的影响……等等,这样下去,你的意识即使游遍整个宇宙也难穷其根。你以为这样是在丰富自己吗?其实不然,这一切的思考对你搬桌子本身毫无帮助。所以,对事情了解到某种程度以后,就不要再多想,而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持心态的稳定,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更有利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