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从教生涯】问渠那得清如许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1-01-23 15:20:00

 

  这个假期,再一次温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余老师对于语文的热爱,对于语文教学深入且细致的研究。

  在这本书中,共精选了19个课堂实录,每一个课堂都是各有特色,精彩纷呈。尤其是涉及到人教版自己也曾讲授过的篇目时,我惊讶于余老师竟能有如此丰富新颖的思路,余老师曾到我市进行过一次教研活动讲座,他在谈到自己的成功之路时,特别强调,这些好的授课思路,其灵感的获得表面上看仅是一时“妙手偶得之”,而实际上却是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和精力积累得来,心生敬佩之余,不由得想起那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如果自己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用心琢磨,潜心钻研。

  余映潮老师说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我的教学设计理念,“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是我的教学常规,“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评点精美”是我的教学风格,“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是我的教学个性与特色。下面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结合工作实践来谈谈我的看法和心得。

  首先,重文本。余老师很注重在文本的基础上深挖内涵,通过“朗读”喜欢的句子、“品析”精彩的语言让学生对课文有扎实和饱含情感的理解。一切都不要脱离课本。而余老师的思路却不仅限于简单的读和品,他总是能够将课文变得生动起来,“化静为动,尺水兴波”,比如,用“托物、蓄势、开掘”六个字给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进行命名,用“说读”、“演读”、“诗意朗读”等等新颖的命名展开,让课文变得生意盎然,一切仅仅围绕文本生动的展开。而反观自己,平时虽然也会有这样的形式,然而却难免让课文的解读生动有余,理解不足,过于花哨,如何仅仅围绕文本扎实有序展开,这是需要自己去认真学习的。

  其次,重朗读。余老师的课堂里几乎每一堂课都会有声情并茂的朗读穿插,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情感中去,和作者产生“同情”,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与美丽的河山溪流诗意对话,陶醉其中,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是认识了一个鲜活的人物,了解了一件生动的事件,观赏了精彩纷呈的自然景物……如《纸船》里面“深情地朗诵”,《说屏》里面“美美地读”,《散步》里面“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马说》里面的“诵读”,《童趣》里面“层进式朗读,多角度说读,方法式译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则运用吟读、译读、背读、说读的形式等等,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喜欢上了课文,喜欢上了语文。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的语文课,贾老师每天都会让我们读课文,一本书的课文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都被同学们熟记于心,这是朗读发挥的重要作用,小学的课文里面经常会有要求“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练习题,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这样一来,其实已经是对于课文情感的细腻把握了,关键是有“情”地去读。现在中学的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导致很多时候,侧重在课文的分析,却失去了对于课文本身情感的把握,课文变得呆板无趣,这是很遗憾的一个现象。其实,中学生也很喜欢朗读,只是老师安排的朗读太少,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教师的引导缺少具体的方法指导。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己在这方面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在朗读指导方面继续努力,寻找清晰有序的理论指导,让语文课通过朗读变得美起来,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深入。

  再次,思路明晰。余老师的每一堂课思路的设计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然而又不着痕迹,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层次,我想,这样精致的课堂设计必是和余老师多年勤于积累,深入研究教材,潜心琢磨密不可分的,如第二篇《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是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进行了分析,分成“感受文章的美,发现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第五篇《其实有两个故乡》,将鲁迅的《故乡》进行选点分析,抓住课后题“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从而引申到对人物的分析,一个是记忆中的人物,一个是现实目睹的人物,这样一来,思路非常地清晰,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板块式的教学,虽成板块然而却并不“呆板”,余老师的每一个板块都各有特色,都有其独到之处,我想这也是和深入的学习分不开的。再回想自己有时候学习板块式教学,思路虽然也清晰了,但是总觉得课堂变得呆板了,我想,这是和没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淀,没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没有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将耐心,细心,创新融为一体,将思路明晰和板块多样化结合起来,让生本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拥有生动流畅富于美感的思路,从而调动起学生更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致。

  最后,品读细腻。余老师的课堂,对于课文的分析可以说是丝丝入扣,分析得格外细腻。如第四篇《三句话自读法》,分别是“第一句话,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第二句话,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第三句话,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第八篇《美听、美读、美品、美说》,第十三篇《对诗人说话》,从字、词、句到段、篇、章都涉及到了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余老师非常注重语言,他的语言很细腻,从而带动得学生也细腻起来。在我们组里备课时,有时候大家谈到余老师的教学风格,说他细腻的语言声调将课堂气氛酝酿的醇香绵长。余老师在我校进行《三峡》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余老师带有鼓励的话语“同学们,读起来……”,而并不是呆板地下达教条式的“指令”。所以,今后自己在进行课程的讲授时,也要力争不仅把课文文本分析得细腻,也要用细腻鼓励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一个细腻的文本氛围中,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课文。

  总之,余映潮老师精彩的课堂及新颖独到的说课,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而余老师对于语文课程探索的成功历程让我不禁细细回味那句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目前,我们“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空间,在这一形势下,自己所面临的挑战自然更多,就更加需要不断追寻“源头活水”,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希望语文课堂涌流出清泉汩汩……

返回

上一篇:2010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