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生本阅读教学中预设的策略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1-02-23 09:46:00

 

 摘要:生本阅读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文本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要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就要有目的、有计划,这就需要进行教学的预设。作为教师,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预设策略,并且把这种策略融入到学案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阅读   预设  教学策略

  生本阅读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文本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预设,要紧紧围绕生本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一系列展望性设计。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生成强调的则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流,实现意义的获得及主体的建构。现阶段,我们正在尝试制定学案,学案的可用性也与预设密切相关。

  一、以“学”为中心的现代预设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生本阅读教学如果完全尊重预设的程序,必然导致教师教教材,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但课堂教学如果陷于盲无目的的生成,就肯定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只有正确处理生本阅读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本阅读教学的进展。

  在生本教学还未开展前,阅读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为学生挖了一个个“陷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陷阱”中,从一个“陷阱”出来,再跳进另一个“陷阱”,直到最后到达目的地,即完成教学任务。把教学内容演化为提问考问学生,让他们亦步亦趋地应答,漫无边际地猜答,直到得出正确答案,极致是“一锤定音”式的独白式课堂,或对内容进行一味地讲解,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课堂上“万马齐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是按部就班地有序进行,有时为了追赶流程中的后继环节而匆匆奔走。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1]因此,在生本阅读教学理念下,要求以“以‘学’为中心”的现代预设来促进动态生成。

  二、生本阅读课堂教学预设的策略

  (一)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对教材看得很透,作为例子,目的是为了学生。学生不是为了教材服务而是教材为学生服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因此,我们自身得先分析教材。

  ①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编者通过语文教材渗透新课标精神,通过语文教材面对学生,架起桥梁,教材的构架、阶段、组织、选文、练习……

  ②彰显独特个性,主动驾驭教材。寻找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语文实践的载体,并设计出可用性强、让学生易于学习的学案来,游刃自如地驾驭课堂。

  (二)制定简明实用的教学目标

  通过生本教学改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在生本课堂中,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的总目标的要求出发来预设,注重层次性,考虑培养目标——总课程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逻辑关系,课时目标应在宏观考虑基础上进行预设,要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而不是把生本教学的观点狭隘地局限于具体一节课或一篇课文。

  ②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体现“三维”的整合,确定目标的重点,在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侧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③由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由教参规定的“大一统”的“千人一面”的教学目标,其弊端自不待言,专断自定教学目标,也明显地暴露出不足,尤其是与生本教学理念不相符,由师生共同确定目标才能体现生本教育优越性、体现新课标精神,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探究学生的起点和兴趣点,应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提高教学的重要保证,是生本课堂预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深入了解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①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即学生的思想情况。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多到学生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使只是只言片语,也会发现和了解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了解到他们的思想水平,进而将教学资源充分、自如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

  ②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的无须多讲,学生半懂不懂得要适当点拨,学生完全不明白的要重点讲解。这就是我们在面对课堂时首先要搞清楚的。教学新课时,可采用“先问后讲”的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也可通过个案调查、座谈问答及问卷调查,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③换位思考学生群体。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在长期的共同学习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形成各自的特征。我们要熟悉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时,“蹲下身来看学生”,用不同层次的学生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平时应多观察了解,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成绩考核、作业批阅、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争取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消化得了。

  (四)板块式阅读教学的结构

  在预设时应设计板块式结构,板块是指“内容板块”,而不是“程序板块”。体现在学案上也是如此,学案的设计应涵盖丰富而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设计成以下四个板块:

  ①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有密切关系。他们在学习新课程时,总会感到新鲜和好奇。这一阶段,教师教得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因此在预设时要抓好这一开头,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兴趣,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②熟读课文,交流感受。在这一板块中,设想要达成什么要求和效果,分哪几步进行,万一达不成怎样去分步实施,其中关键的一步是什么等等。在这一板块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③研读开发学生的兴趣点与触发点。学生会对感兴趣的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找到他们的触发点,生活中是否也有相同的经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此不再细说。

  ④延伸阅读,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阅读教学不应是一套封闭的系统,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据,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富有弹性化的板块设计,不仅仅预设了教师的教,更预设了学生的学。它没有精确无误的流程顺序和一成不变的学习内容,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学生先体验哪儿就先学哪儿,如阅读教学中学生可能跳过第二板块直接进入第三板块,也可以一开始就把文本与课外读物联系起来。由于板块的可移动性,所以很好地保障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师生不必为了追赶“线性流程”中的后继环节而匆匆奔走,使师生有了更为宽裕的时空余地来充分突破各个独立板块的预期目标,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和整体优化。

  注释:[1]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返回

上一篇:2010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