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分级教学的思考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现实情况看,数学学科常常存在比较多的学困生,而且这些学生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显得更悬殊,此外数学学优生只占30%左右。这是因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环境、师资水平等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初三备考阶段,各班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生的数学水平相差也越来越远,同时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愿学想学,但部分学生却已跟不上课堂的内容,基于此在学校已有的生本教育的理念、形式、激情的基础上,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要求,力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初三复习中学习的收获和乐趣,我们10届初三数学组,做了数学分班分级教学的尝试。
二、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
在初三第一次研讨会后,我们就有了这个想法,并开始构思和规划,但毕竟没有经验可寻,甚至连教训也没有,所以我们也是有些激动和忐忑。经过讨论,决定把尝试的时间选在新授课结束后的第一轮基础复习之时,选定了3个班(0713、0714、0715班),三位老师参与,分别是张晓娴老师、于曼老师和崔少民老师。
筹划工作之初,我们把这三个班的学生按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大排队,重新编组成三个班,记为A、B、C班,A班成绩最好,C班最差。
一)分班过程中的操作:
1、人数问题。考虑到C班的学生情况,A班B班安排的学生相对多一些,C班少些,基本上是前两班连过道都坐满了学生。
2、学生总体成绩和数学成绩综合考虑。总体成绩好数学偏科不好的,或者期中考试数学发挥失常的学生做适当调整。
3、座位的安排。A班按成绩一条龙排座位,目的就是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B班和C班现划定班级区域,再由各自原来的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座位。主要是考虑纪律问题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4、调班制度。为了鼓励进步,也为了防止浮躁特设立调班制度,低层次班级表现好的同学,可以由老师推荐升级一个层次。反之,高层次班级表现不好的学生也可能被降级。
教学处把课调好,座位分好后张榜公布,贴在各班教室门口,给学生半天时间找到自己座位,就开始了分班旅程。
二)效果:
实践了三周,学生很兴奋,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是受欢迎的,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所得,找到自己的前进动力,每次一考完试就有部分学生急切地问多少分才能上哪个班,我进步了可以上B班吗等问题了。尤其是A、B两个班学生层次相近,竞争较为激烈,课上一直采用的是“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通过小组讨论、组间答辩、专人解答、师生相互质疑等形式充分的展示,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启发、认可,满足于探究的乐趣。
三)反思:
1、B班的学生找不到感觉,总认为自我的水平应是A班的,只是某次考差了,因而上课自以为是,不听老师同学的解答,期末试卷证明这样的学生进步幅度很小,需做好此类学生的思想工作,调整学习态度。
2、C班的学生分层还是跨度较大,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差距较大,应该在分一层,会对最差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交流基础知识巩固基础方法技能,会在这一层次中找到自信。
3、每个分级班的备课、作业的检查以及学习资料的整合都有问题,有待解决。
四)推广:
经过反思、总结,我们决定来一次更大的尝试,参与班级扩大至9个班级(0711---0719),当时正值初三下学期开学,一轮复习接近尾声,二轮复习将要开始,从教学的角度也是最适合分班的时候。在第一次实践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调整:
1、分班上的调整:11-15班分5个班,不能叫A、B、C、D、E班,改为A1班、A2班、B1班、B2班、C班,避免学生因分班产生心理落差。
2、加强学生作业检查的力度和课堂的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和班主任以及原来的任课老师联系共同解决。
3、继续细化分层:
教学目的的分层:A班的同学力求在中考中115分以上,重点放在后面大题上,注重思维训练和解题技巧的训练;B班同学,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力求基础部分不扣分,大题多拿分;C班重在基础,目标就是把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保证学生能学会,保证及格,力求优秀。
教学内容的分层:结合教学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内容,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复习中有进步、有收获。
课外作业分层:各班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留作业,如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问B班或A班的同学,做他们的作业。
第二次实践到二模前结束,学生各回各班,分班教学实践到此结束。
三、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分班,避免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现象。
2、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虽然分班后学生的层次相对比较集中,但师生之间的不了解,客观存在着一个磨合期,本来分班时间就短,还没有磨合好就又结束了,何时分班,分班多长时间更合适有待研究。
3、对学生的管理。因为换老师教,毕竟还要换回去,部分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出现了管理真空,从作业方面或课堂上开始出现问题,特别是B 班此类问题比较集中。
还有一点感触,在第二次实践的时候,每次上课我们都要查作业,发现就是A班的学生也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某天的作业不出问题,可见平时对学生的作业检查多么重要。
曾看到过这样的两句话:树木是自己长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选一个地方,帮助它生根,我们不能钻进到树木中来干预和代替它的生长;对树木的培育,最基本的是施肥和浇水,是对根部来作用的,而不是对叶子起作用的。我想我们的教育不也是这样吗?学生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一棵一棵的树,我们唯有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化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才能真正的施肥浇灌于每棵树,但每棵树所需的营养种类、数量是不一样的, 分班教学的尝试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人人都达到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