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成绩优秀,能力突出,往往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老师宠爱的对象。俗话说“一俊遮百丑”,初为人师,我对优等生可谓宠爱有加,平时大力表扬,犯错时的批评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笑了之。相反,对后进生则有点横鼻子竖眼,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动辄得咎,抓住一点把柄,更是大做文章。老师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应该说是教育学生时的两个弊端。在老教师的指点下,工作中我逐渐认清了这个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对待学生的公正问题。教师的偏私与不公,首先是不利于优等生的成长和发展。“优等”是相对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等生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成绩优异,但为人自私,自负,骄纵,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等等,对此如果老师视而不见,很可能会培养出一批“高智低德”的缺陷品,危险品。其次,从班级管理来说,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非常不利于树立正确的班风班纪,甚至不利于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我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优等生的缺点以及老师对他们的错误采取的容忍、原谅和姑息的态度,全班学生都是看在眼里的,这会造成其他学生尤其是平时遭受批评较多的后进生的心理失衡,他们将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一种怀疑甚至是对立情绪,以至于影响班级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我有一些体会。上学期有一段时间,我所教班级在语文课上纪律较差,当时我下定决心要大力整顿,对上课打闹的学生决不手软,于是,平时几个上课表现不好的学生没少挨批评。不想有一次,在我板书完毕转身之际,忽然发现有两个学生在说笑,其他同学都在认真读书,这两个学生中,其中一个便是老师们都很喜欢的、成绩优异的学习委员,一个女生。我当时是视而不见。事后在与她们班主任交谈时,那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件事情怪你没有原则,你为什么不严厉地批评她?就因为她是学习委员吗?如果长期这样,你想大家还会服你吗?”这话让我茅塞顿开。再次,对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处事不公,还直接关系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降低自己的威望。而老师的威望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其令必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令人警醒的话语,我现在时刻牢记于心,要求自己对待学生要一碗水端平,对事不对人,清醒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
那么应如何加强对优等生的教育?我从一个老教师的身上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做法,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培养出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班干部。而入学之初,有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其身上的毛病也是大的惊人(比如自私)。这位老师经常给全班讲“严是爱,松是害”的思想。对这些优等生更是严格要求,当这些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办事不力时,老师不是因为他们优秀就姑息迁就,而是毫不客气地严厉批评,使他们和全班学生都能引以为戒,而又心服口服。与严格要求相辅相成的便是积极的暗示,当老师与这些学生谈话时,不论是从语言还是眼神、表情都让学生感到“你是很棒的,我对你寄予厚望,你可以做的更好。”
如果说对优等生的教育要切忌偏爱的话,那么对待后进生则要倍加关爱。
有人对后进生这样定义: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是人们却因为他们的后进,便总是认为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后进生就会错误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否定自我价值,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失去信心。有的自卑自闭,有的破罐子破摔。
鉴于后进生的特点和表现,我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时就主要侧重于用关爱的方式,用一份发自内心的真爱去关注他们,鼓舞他们,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当然,严厉是必不可少的)。陶行知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育实践告诉我,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对于后进生的关注和重视,我有时采取课下谈心的方式,有时只是在他作业本上写下一两句肯定鼓励的话语,有时只是让他跑腿叫了一个同学,让他帮忙抱了一次作业,发了一次报纸,甚至只是与他碰面时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同时我还充分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找一切适当的机会,去表扬他们。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卢梭也曾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他们显著的恶迹高明的多。”作为经常受奚落,不受重视的后进生他们内心更是渴望老师的重视、赏识和表扬。面对老师真挚的眼神、话语和行动,他们内心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会逐渐把老师当作知心人,彼此建立信任的感情。上学期班里有个小姑娘,成绩倒数,人也很自卑,其谎话连篇。有一次批作文我忽然感到她的语言富有灵气,闲淡忧伤不落俗套,开始我打了一个82分,后来灵光一闪,认真地为她修改,且把分数改成了88,全班最高,当众朗读。第二天,她的母亲在电话里高兴地向我诉说女儿回家后的表现……期末考试她的语文成绩达到了平均分。除此之外,我还找机会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成功和进步。课堂上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点名让他们回答,让他们品尝那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课下的作业可以为他们单独创设,为其制定可行的目标,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因为有希望才更有动力。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2、《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