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教育在对话中进行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1-02-23 10:06:00

 

提要:教育是针对人的,中学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乐园。  “真正的教育一定要和儿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要通向孩子们的心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才能找到与他们共同的可进行的话题,也才能够使教师分析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被学生接受,达到学生诉说的目的,达到教师教育的目的。有对话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能使学生主动向自己倾诉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

关键词:教育  对话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看到这句话,我心头一震。作为一名科任老师,我常告诫自己“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当我的角色转变成一名班主任,我想这并不意味着由“朋友”向“家长”的转变,而是由“朋友”向“知心人”的转变。

  作为任课教师我们知道,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并不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逊色。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应意识到,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中,以达到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是需要感情的,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乐园。但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呢?这是一扇不能靠硬敲打开的门,但我们有办法让他自己敞开。

  一、早期靠教师教育

  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关系,建立一种温暖的、有人情味的、适当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这种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回答问题,更易于接受老师的道德指导。没有这种关系,一个老师的道德影响力会大大削弱。而且研究表明,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温暖、爱护的关系是孩子树立爱心的关键所在。

  作为班主任我努力把自己的水平降到他们的同等程度,告诉他们我在学生时代的喜怒哀乐,参加他们的讨论,真正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去了解。同时倡导“有话和老师说”,告诉学生,不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麻烦,都可以找老师倾诉或发泄;当我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或有了思想问题时,不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批评或谈话,而是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找我谈谈吧!”让他们自己找时间,找地点和我谈心。

  我为学生设立周记本,可谈对班级工作的看法,对同学的善意批评,对不良风气的抨击,还可以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甚至抒发胸中的怨气等等。我对周记中反映的问题,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予以公开答复、解释、指导,对无普遍意义的则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解决。我还在周记上写下自己对班里发生事情的看法。让学生也了解一下我的想法。为学生创造倾诉的环境,可以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消除学生与教师的对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渐渐地,学生消除了与老师谈话的顾虑与胆怯,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今天老师找我谈话了,老师居然那么了解我的想法,真令我吃惊,但更令我吃惊的是,老师能认真的听我诉说我的理由,像朋友一样……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同学爱找老师‘谈话’。”

  二、中期靠家长支持

  教育不是学校的专利,它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组成的。家长的配合是使学生得到全面教育的重要一环。

  每一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因猜不透孩子的喜怒哀乐而发愁,因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做人,又不听规劝,不服管教而着急。当他们束手无策时,他们最多求助的是班主任,每当这时我总是先帮他们平和情绪,再分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先帮他们树立孩子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信心,再和他们共同确立学校家庭协作教育孩子的具体措施。最后家长总满怀期待的说一句“老师,您能不能找他谈一谈?”如果我说一句“当然可以!”看似一个很完满的结局但却埋下了隐患,所以我总是对家长说:“我一定会找他谈,但我希望您能鼓励孩子主动找我谈。”之后细致地向他们解释我这样做的原因。家长很满意地走了,虽然我多说了很多话,但家长和我都知道,我们进行了一项不仅是针对一个问题的短期教育,更是针对学生思想的一项长期教育。

  三、后期靠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上的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一定要和儿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要同像孩子们的心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才能找到与他们共同的可进行的话题,也才能够使教师分析的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学生诉说的目的,达到教师教育的目的。

  四、效果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学生因错误而主动找我承认时,我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先分析错误成因,把错误与集体利益放在一起,这样往往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深感惭愧,他们不仅想办法避免再犯同类错误,还千方百计地为集体出力,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这样做的效果令老师自己都吃惊。因违反校规为班集体抹黑的同学,在向老师主动承认错误的同时是在想尽办法为集体和同学服务;有早恋倾向的同学会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向他的老师讲内心的矛盾;为盲人做一次志愿者活动,他们会争着告诉老师,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他们有幸福的生活,他们还有帮助别人取得幸福的能力……

  人的心理个性和情感特征都不一样,尤其是生理心理急遽变化的初中生,情绪波动会更大。班主任在做好学生情感疏导的同时,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供心灵“歇息”的精神港湾,让他们有地方、有对象倾诉心中的烦恼,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以利于学习和成长。卡耐基说过:“如果让人把心里话全倒出来,尽情发泄自己的不满,其心情自然会趋向平衡,怨恨至少也能平息大半,即使问题并没有解决。”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那么在这种主动的对话中进行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

返回

上一篇:2010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