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8年9月开始参加四个级别的评优课大赛,用三年的时间走完这四步,每一步走完后都感觉有遗憾,但是每一步过后也会感觉有收获。现在总结如下,和大家分享。
一、备课方向要准,课堂理念要对。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全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
首先,备课方向要准。
备课第一步——研读《课标》和《课标解读》,首先要搞明白要做的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然后再去看各种版本的教材,看看它们是怎样落实这些目标的。 要知道各个版本的教材的编排顺序,更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样编排,对比一下,其实每种编排都有自己的思路,都有可取之处。最后,形成自己的一个思路,很可能这个思路不是依附于哪个教材的,但是只要自己能驾驭得了,就是好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路,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备课,就做到了“用教材教”。
课改多年,“重过程”早已成为各级教学大赛评价一堂好课的依据。计划在这堂课上让学生经历什么过程、学会什么方法、体验什么情感,都是老师需要考虑、也是老师有权利决定的。
和大家分享几句值得借鉴的话:
对备课者:“你备完课后,是否可以具体地说出来,除了知识之外,你准备让学生获得什么?”
对听课的老师和教学管理者:“你听完这节课后,请你具体地说一说,除了知识之外,学生在这节课中获得了什么?”
举例:11月份参加重庆举办的全国大赛,题目《串联和并联》一课中,我安排学生经历了设计汽车车头大灯和汽车转向灯的过程。通过设计汽车车头大灯和转向灯,学生们体验到了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比对车头大灯串联和并联两种设计思路优劣的过程”和“对比转向灯A、B两种设计方案优劣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谨。通过让学生在本节课最后经历“成功地分析一个极为复杂的电路”,让学生们体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最后本课结束,布置作业的时候展示重庆的美丽夜景、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让学生体验作为重庆人的骄傲。
整堂课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情感态度方面是非常充实的。其实做到这一点以后,就会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课堂已经不再枯燥了。
其次,课堂理念要对。
学生分成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与展示。这样的课堂模式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展起来了。
第九届全国物理教学大赛的举办地——重庆天宝实验学校开展的就是“生本课堂、学案导学”的模式,每个班都分了生本学习小组,各个学科都会结合生本课堂的模式自己组织学案。鉴于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这些新的课堂理念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讨论和交流的环节,小组展示环节,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
除了教学设计上要有这些理念,课堂组织方面也要体现这种改革的理念。比如:让学生上台展示电路的时候两位同学同时上台,一个人举着电路板,一个人讲解演示,这属于小组行为,参与的不只是那个讲解的同学。有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了电路图,那么老师在说的时候也要说这是某个小组的设计,因为这是他们组员讨论得出的结论。某位同学回答完问题,要对这个小组进行表扬,因为这位同学的展示代表的是他们小组的智慧结晶。
二、教学设计要有主线
一堂好课要想引人入胜,就要有情境和线索,这条线索牵着学生的思路在情境中一步一步探究和收获,一会儿让学生疑问、一会儿让学生探索、一会让学生收获,总之学生按照这条线索进行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累,不会感到枯燥。
教学主线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课堂上的活动、任务、提问、练习等环节,都应当围绕主线来进行,但不能繁冗,不能淹没主线。做到主线突出以后,教学环节的各个环节之间要衔接平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递进有序。
例如:《新课程视野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主线设计》
以问题设计为主线:设疑——求疑——解疑以情境设计为主线:入境——生疑——探究——明理《串联和并联》是以问题结合情境为主线展开的,下面我来展示一下《串联和并联》的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情境线索”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讨论中所围绕的几个中心问题
“知识线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的知识
“能力线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各种能力
三、课堂组织与调动
刘庆华等编著的《课堂组织艺术》中指出“课堂组织管理实质上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首先,课前或者刚开始上课的组织。
在一上课或者上课之前,就开始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果能够做到位,保证前半节课能够很活跃很顺畅;相反如果一开始没有调动好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就像是一首曲子定调子定的很低,之后一节课很可能就是平平淡淡,很难再有高潮。
所以课堂组织和调动学生的热情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见过有名的老师上展示课,展示课毕竟在时间上比较宽松,所以这些名师们都会有一个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比如,有的老师会用自己的名字编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有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个人爱好,一下子把学生的距离拉近;有的老师会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们准备点小奖励,许诺表现如何如何,就会得到它;有的老师会在课前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图片和音乐,起到静心、凝聚注意力的作用;有的老师会在课前和学生们做一个小游戏或者说一个小的师生互动……总之就是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为上一节好课作铺垫。
其次,上课过程中的组织也要做好。
物理课堂上的组织包括一些小环节,比如: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讨论、分组实验、上台展示、请大家看投影片等等,恰当运用语言、手势、表情,可以让这些过渡非常自然,水到渠成,十分流畅。
这里先谈一下我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省级和国家级的这两次课,都安排了很多学生实验探究的环节。学生们很喜欢做实验,在开始试验以后注意力都集中在实验上了,或讨论或动手,当老师安排的时间到了的时候,怎样让学生停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处理的不好,就会给人一种不尊重学生的印象。
平时的教学中,我都是通过拍手叫停,要求学生们看黑板或者看投影,过于强硬,通过参加比赛,我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改进,采取一些更为婉转的方式,想让学生们的注意力从实验转到别处,那么别处的这个东西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
比如我会说:大家停一下手里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A小组它们的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话,就会好奇的抬起头,看A组同学的展示,或者我会说:大家请注意,A组已经把他们设计的优秀电路画到了黑板上,看看跟你们的一样不一样,学生们听到这话也会赶紧抬头对比。
我想大家一定有比这个好得多的想法和做法,我在这里抛砖引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