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博客中的文章,看着那些让人向往、震撼、感动的文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想自己一年来的课堂,是生本吗?好像是,又好像欠缺很多的东西。
一、生本教育难道仅仅是把学习还给学生吗?像郭教授的研究生魏丽芬写的那篇文章《全部都是爱》,我们看到课堂中孩子们的能力,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主人翁意识,更从孩子们对同伴的评价中看到孩子们的那种人文精神,他们对同伴的赞赏,对同伴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的宽容和委婉的纠正,都让我觉得这个班的老师真是伟大,生本难道仅仅是把学习还给学生,使学生热爱学习吗?我想不全是,还有对孩子精神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内在世界的培养。这里提供几个问题,大家可以自我反省一下,在我们培训学生的时候,你教给他们这些技能了吗?
1.怎样看待你的学习伙伴?怎样对待小组中他人的错误?怎样看待自己的成功?
我们学校在生本开展中做了很多,在群策群力的结果下,我们对于声音、教态都作了规定,那么在生本开展中,除了这些,还有没有遗忘的,或者做的不透彻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呢?且不说上面这些大问题,就说倾听这个问题。有些孩子不会倾听,只想着自己的答案,只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专注地听别人说完。我以前也以为告诉学生注意倾听就可以了,这次外出培训从心理老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原来倾听不仅仅是一种品质,还是一种能力。而对于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我们应该教给他,就像我们教授数理化一样去传授给她这种技能。当时听到教师如何通过游戏,一环扣一环的训练学生的倾听技能时,我才发现其实我们的教育可以更加科学化,而不仅仅是凭主观的感觉或说教去教育学生。
2.如何自己学习?也就是怎么样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怎么样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的信息?怎样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何指正别人错误的部分?如何与人争论自己不认同的部分?等等,有老师真正切实地指导过学生吗?
3.小组的建立最重要、也最难。如何看待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你的存在和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学习优秀,那你如何看待组里学习差的学生,在讨论时你如何对待他们,如何给他们分派工作?如果你学习困难,那你在组里是不是等大家得到结果后,分一杯羹给你,你只需要牢记?你怎样使自己在组里获得进步?你能为小组做什么?如果你是组长,你怎样安排讨论,使每个人各尽所长,都不仅做听众,还要发言,你有能力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讨论吗?你怕学习困难的学生拖后你们讨论进度吗,你怕他上台给你们组丢人吗?如果你们组的成员都想上台,只有一个人不想上台,不是不会,而是不好意思,你作为组长怎么办等等。
这些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的心理教育,我们是不是应该真正的去思考和研究一下呀!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安全的环境是我们提倡的,而我也认为它在生本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真正为学生创设一种心理安全感的集体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二、生本教育的容量为什么如此之大。生本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生成课本的知识,另外还能生成很多相关的课外知识,这也是生本教育的一个优势。可是我们开展生本教育的前期大家热情很高,慢慢的大家开始对前置性作业产生质疑,前置作业有必要每节课都留吗?科目多,学生很累,作业做到很晚,学生也慢慢对查阅资料产生厌倦,有的甚至交给父母来做,于是老师们开始有选择性的布置前置性作业。
以我的课堂为例,由于心里想着给学生减轻负担,这一年基本没有给孩子们布置前置性作业,只是以课本为主,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自学,然后再交流,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大多能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交流,也能通过讨论解决重难点,但是觉得课堂时间好短促,一会就过去了,而生成的东西基本就是课本中的,这不是大容量。因为相当于我把前置作业的部分留到了课堂做,而课堂中我们又不能参考更多的书本资料和网络资源,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所以一年下来虽然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也记忆牢固了,可是大容量、快进度却一点也没有显现。
可是回头再看郭教授的博客中的文章,看多了,我的感觉是前置作业应该是生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有大量的生成,那么课前(也是课下)就一定要有学习,一定要自己先生成一部分,甚至更多,然后才能拿到课堂交流,再学习,再生成。看生本的课堂纪实,就能看出孩子们在下面做了很多功夫,提前就已经生成了很多,在课堂上只是交流、完善、进一步吸收自己所没有的,从而生成更多,对知识挖掘更深,掌握更广。所以学习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课堂才能变成学堂。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前去学习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留不留前置作业。
1.留足时间给学生预习。
学校发给各备课组的名校教学模式介绍中,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在形成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大家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大家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 [1 ] 他们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 ]他们甚至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
我们到衡水二中学习时,特别请教了衡水二中的教师是如何利用学案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学案的作用之一是充当了前置作业的角色。例如数学的学案,往往是学生在课前利用自习先做,然后课堂上在交流订正。
虽然以上两所学校并没有说开展生本教学,但是先学后教的思想是一致的,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以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课前学习,对于课堂上的交流和展示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如果想要生本课堂有大容量、快进度,前置作业应该是要布置的。而预习的关键之一是时间的保证,除了在家庭,应该在学校还要有一部分自习时间来真正保证学生的先学。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教师在布置前置作业时一定要精心。关于这部分由于笔者刚刚意识到,还没有任何研究结论。而且各学科特点不一样,布置的原则也各不相同,大家到百度上搜索“前置作业布置的原则”类似词条,就能找到各自所需。这里仅提供一点前置作业的作用。“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生本教育下,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preset-homework)。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展示是生本课堂的亮点,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就没有堂上精彩的展示。前置作业合理与否,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课堂的质量和容量,也关系到能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与人合作的习惯。” [2 ]
(2)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前置作业。
其实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的,学习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本专业的知识学扎实、学透彻,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有利于我们指导学生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至于如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笔者也经验不足,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共同探究。
希望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工作的,因此,多学习、多交流、多讨论对于我们有效的开展生本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1]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2]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英语前置作业布置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