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师,我工作已经七年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老兵”。可是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兵。当得知自己要成为10级一名班主任之后,内心很激动,同时也有些许的不安。毕竟自己以前没有带过班。暑假学校安排的班主任培训帮了我的大忙:班主任如何迎接新生,前期需要准备的工作和具体流程,学习《教育三十七度二》以及教育名家文章的讨论这些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自己两个月来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迎接新生。千头万绪的工作从迎接新生时开始。记得学生报到的那天,我穿戴整洁早早地在班级门口迎接他们,心里也在不断地琢磨我的第一批弟子到底什么样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班里的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看着那一张张可爱、幼稚未脱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激动。学生报到完毕之后,我开始了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生涯:介绍学校、介绍自己、让学生熟悉校规校纪……
学生的周记本,是我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我每周都会让学生记录下他们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学生的想法可真是五花八门。“我头一回知道原来班主任可以不是女老师,可以不是语文老师。”校园魔鬼词典“手机——手机变成了守机,每天只能守在家里。卫生检查——很佩服的是检查卫生人员的手,总能伸到抹布伸不到的地方。”看着学生们写的很多内容,表明了他们已经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想要改变。我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及时地召开了“适应环境,提升自己”的主题班会,针对学生们出现的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及时的调整心态,让他们从自身找原因,寻找小学和初中的不同之处,从听课方法上、时间分配上、做作业效率上等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我发现学生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很多方面的改变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开门红评比。学校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个学期的前一个月进行“开门红”评比活动。评比的内容包含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总要有适应的过程,所以,一开始班里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卫生方面的、纪律方面的、自习方面的等等,让自己应接不暇。我知道着急是没有用的,这需要班主任的反复强调和时时提醒。所以每每接到扣分通知的时候,第一时间和学生就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慢慢地,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规范起来,所接到的扣分通知也少了。在近一个月的规范养成过程中,学生们也有了积极为班级做贡献的意识和觉悟,开始主动帮助各处室打扫卫生,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比一比谁做的更优秀,最后我们班取得了“开门红”优胜班的荣誉称号。
关于纪律反复的问题,这样的经历我有过两次。一次是开门红结束后的一周和“金柿子奖”评比结束之后的一周。学生的表现明显出现天壤之别,自我掌控能力明显下降。感觉自己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了。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需要老师及家长的督促和提醒。收获荣誉的同时我也在收获着经验。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宜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这叫做粗。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正如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心态,做到缓得适时,急得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个性倔强、自尊心强的学生应采取“延长教育法”,循序渐进,让他们自我思索、自我对比、自我反省,以达到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的目的。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但强调缓的作用,并不是说时时处处以缓为好。相反,急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时,他迫切想得到班主任的表扬,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即使后来再补上,效果也不够理想。
以上就是一个新班主任的带班体会,很多地方可能不够成熟。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道路还很长,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