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本节是电学的第三节,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控制一个用电器的简单电路。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更进一步学会两个或多个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较宽松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前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经过讨论,确认可行之后再连接电路。通过实验,学生逐步发现串联、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对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定义不需精确记忆,只需指出电路中用电器连接的特点。教师可以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再补充两个开关控制、两个用电器的实验,让学生感悟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以及开关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水平的分析:
(1)知道了电路的基本构成, 知道了电路有通路、短路、断路之分。
(2)有了电流的概念,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回到负极。
(3)掌握了基本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最基本的电路图。
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
(1)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两个灯泡同时工作的电路,想到并联电路的同学较少。
(2)学生连接实物电路的经验太少,连接电路时会花费很多时间。
(3)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与本节课的知识有不一致之处(路灯排成一串像是串联)。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需要设计简单的电路。
(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初步培养学生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4)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且在正确连接电路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并能通过交流、总结、反思得出关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特点的初步结论,这几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要在学习电学的第三节课连接较为复杂的电路(涉及两个开关的并联电路),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另外本节课要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总结、反思的能力。
4.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汽车车灯电路;自制“加油”字灯、视频资源、录音、CAI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实验用:根据学生人数准备器材,两人一组,每组两个开关、两个2.5V小灯泡、
六根导线、两节干电池电源、电学演示板。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图
“问题情境线索”: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讨论中所围绕的几个中心问题
“知识线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的知识
“能力线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各种能力
问题情境线索:
知识线索:
能力线索:
四、教学过程
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期效果 | 目的 | 难点 |
课前 准备 | | 学生观察汽车车灯、红绿灯、路灯开、关时的工作情况,观察节日彩灯和楼宇装饰灯的工作情况。 | 能够认识到用电器的连接有一定的关系,用电器有的互相影响、有的没有影响 | 引发学生对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产生思考 | 路灯电路和节日彩灯电路的内部结构不易从外部直接观察 |
引入 新课 1分钟 | 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引入,演示视频汽车的眼睛一眨一眨。 展示自制教具 | 学生观看视频 | 学生对汽车车灯的电路产生兴趣 |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 |
认识串联和并联电路(13分钟) | 引导学生给汽车设计一对灵活的眼睛,首先设计并完成使两只眼睛亮起来的任务----“任务一” 通过展示、评价同学们的设计,并强化矛盾冲突---两种方案中到底哪个更适合做汽车的眼睛呢? 用形象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电路的区别 | 学生完成电路的设计和安装(有串联和并联)
返回
上一篇:2011年第一期
下一篇:2012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