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如何从教师的角度提高课堂效能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2-02-09 19:06:00

 

  新课改推进到今天,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需求。的确,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如何才能通过提高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减轻学业负担?

  青岛之行,张仁立校长和刘永胜校长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一南一北,一个以微观的视觉娓娓而谈,一个从宏观的高度层层剖析,皆直落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其中精彩之处俯拾皆是,不仅让人受益,更令人深思。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阳光心态,幸福课堂

  高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幸福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它还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传递、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每一个四十分钟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师生双方都应该有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教师,要具有阳光心态,用自己的激情让学生感到亲和、尊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能感受到安全,体验到幸福。作为教师,还应像阳光一样无私,用真诚的师爱温暖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尤其是学困生与特长生。作为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人格魅力,不断地影响、激励学生。一点温暖的关注,一句艺术地批评,一次巧妙的学业评价,都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双向交流与情感互动,有助于形成安全、温暖、幸福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冷眼与嘲讽,没有训斥和体罚,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他们轻松、积极、活跃、兴趣盎然,较之沉闷压抑、提心吊胆、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效能显然会更高一些。

  真高效vs 伪繁荣

  高效课堂与精讲多练是无法割裂的。“精讲多练”一词每位教师都很熟悉,可问题是究竟“精”讲什么,如何“精”讲?一般都认为应精讲“重点”、“难点”,而上海的张仁立校长特别强调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管通过“书中学”,还是通过“做中学”,学生自己弄明白的知识,教师都不应该讲。因为,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前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偏重的是学科本位;后者偏重的是学生本位。而且,后者体现了“先学后教”、 “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克服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体讲得太多的弊端。

  关于如何“讲”,全国也有很多颇有影响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杜郎口的预习展示,反馈达标和上海育才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而且不少学校在教师“讲”的用时上有过严格规定,每堂课不能超过15分钟、10分钟等。其中我最欣赏张仁立校长的观点,他认为因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中的内容不同,划一的用时规定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他们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确定“读”、“练”、“议”、“讲”、“做”等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不拘泥是否应用完整,不规定教学顺序,这就给了教师很大的自由,能够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拿出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最优方案。关于这一点我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当我的每节课讲解时间被限制为几分钟时,这宝贵的时间必定会用于解决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语法难点,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各个环节之间的巧妙衔接常常被忍痛割舍,一节课程序化的感觉较强,语言课的特色不够突出,长此以往,很难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口语水平不会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时间的严格限定,有的教师索性用学生讲代替了教师讲,或干脆用连接不断的小组活动来代替讲解,学生不断地讨论,交流,表演,一节课看上去非常热闹,我曾经听到过不止一节这样的公开课,学生在热热闹闹的自学,学单词,学短语,读课文,相互出题测试基础知识,然后各组依次到讲台上展示,从始至终,教师没有一句讲解或点拨,评语也很少,甚至对学生有分歧的答案也不做任何解释,从始至终,学生在热情高涨地朗读,记忆知识点。这是英语学习吗?是,但绝不是全部,在这样的课堂上,“英语学习”已被“英语语法学习”偷换了概念,语言之美已被残酷剥离,学生也许记住了很多以备中考的知识点,但永远体会不到英音的优雅、美音的华丽,体会不到英语措辞的精确与逻辑的严谨,更不要谈英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吗?也许对于今天的分数和中考是高效的,但对于明天的挑战和贯穿终身的学习而言呢?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而不是茫然追求形式上的繁荣。

  尊重学生差异,关注相异构想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是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还是要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张仁立校长提出了“相异构想”这一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形成了一套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能掌握这项知识,甚至会出现“闪光点”,也有的会产生“相异构想”。张校长举例在初一科学课中的一个专题——军舰为什么能浮在海上?一个班中的学生竟会产生十多个“相异构想”,学生通过自己做实践,建构起了正确的知识。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地暴露学生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正确的知识,而不是急于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只管教师讲的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尤其是关注“相异构想”的暴露与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总之,再访青岛,不虚此行!我喜欢这里的浪花和海风,絮语着夏的风情;我喜欢这里的啤酒,白色泡沫下有着青春可以承受的甘苦;我喜欢这场精神的饕餮盛宴,给我以今后教学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清澈勇气。

返回

上一篇:2011年第一期

下一篇: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