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慨良多。处理每一件事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育学生的措施也是各不相同,但是直接产生的结果却是绝然不同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感到教育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如果坚持实施下去,我相信迎来的必将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你舍不舍得‘用分数换素质’》一文。文中提到的两位校长让我尤为敬重。他们敢于放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抓住了事务的根本:人内在的提升。在今天,分数英雄主义盛行,行政统一考试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自己也已经进行了将近两年的生本改革,从课堂的授课模式到学生最后的成绩评价都做了相应的改革。在这过程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就分数这方面来说,刚开始时由于全面放开了学生,有学习自觉性的还好,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分数可想而知。 对于我们这个学科来说,虽然属于小科,但是到初二的第二个学期将要进行全市的统一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虽然总分只有10分,但是作为中考总分的第一科,学校、家长对此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一开始成绩的下滑,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于是大家坐在一起来共同找问题,找方法。经过共同研讨,我们发现了四个问题:问题一:学生一下子没有了管束,不知道该干什么,有很大的盲目性;问题二: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聊闲话;问题三:程度偏差的同学没有什么可说的,打击了其积极性;问题四:老师受到了课堂进度的限制。
在生本教育中既然遇到了这些问题,那就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讲问题细化,尽量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是每一个人都有任务,这样就不会盲目了;2、问题涉及要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这样也就不会聊天了;3、讨论问题的时候,规定好顺序,从大号到小号,是每个人都敢说,都有的说;4、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或比较不容易做出来的,适当的放慢速度,而对于比较简单的部分可以一带而过。我们很快将这些策略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过去那些不敢说、不会说的学生也敢张开口了。自然而然,成绩也比较令人满意了。
就在我们大家欣喜的同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成绩不好的开口了,而成绩好的学生则不说了。我们问了好多学生,才发现是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接受的快,对于老师设计的那些问题早早的就了然于胸了,于是懒得在和别人说了。这怎么办?问题又来了。于是我们又在一起研究思考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决定将同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成不同的三个或四个任务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去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而在小组讨论时,利用好学生的好胜心,让他去讲那个最难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而倾听的学生可以学到各种不同任务的解决办法。这个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成绩也在稳步提高。问题还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问题也会一个接一个地解决。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哪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目的应该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乃至于对全人类都是有用的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老师的责任也就异常重大。我们在摸索中学习着不同教育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而每种教学方法也是殊途同归的。而我认为在这过程中,关键是我们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拔苗助长,要“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弃表面的分数,而得到内在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像庄稼一样,一点一点地酝酿,一点一点地积攒,蓄势待发,在他们的开花期他们必然会开出灿烂的花朵,惊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