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课堂规则——高效课堂的教之“规”、学之“范”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2-02-15 20:51:00

 

 

  《鸟类的生殖发育》是上学期上过的一节课,当时,针对教学过程我已经进行过反思,但是,心里总觉得有一些意犹未尽。暑假,我有机会到青岛参加高效课堂的培训,近距离聆听了几位专家讲座,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再次针对《鸟类的生殖发育》进行了反思,行文于下。

  一、高效课堂为什么要讲规则?

  课堂规则是课堂的法律,课堂规则的制定应该源于对学习规律的回归与思考。课堂不讲规则就像拥挤的路口没有红绿灯——要么师生相互掣肘,效率低下;要么漫无目的,放任自流,乱成一团。因此,要想使课堂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课堂规则,而真正能够使课堂高效的方法策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规则,应该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

  二、高效课堂规范的内容、约束的对象是什么?

  在高效课堂中,建立相应的课堂规则,教师与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双方合作共赢,让教与学朝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保证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从学案的编制、小组合作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到课堂问答形式及方法的确定等,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驾护航,实现课堂的高效。

  比如在《鸟类的生殖发育》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本教研组(理综组)的教学环节——“自主求真六环节”设计和实施教学,其中有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自备的生、熟鸡卵各一枚为实验材料进行鸡卵结构和功能的解剖观察。实际进行中由于小组内部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规则,学生缺乏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学案导学的环节,使得这一教学环节没有真正开展,教师课前的设想,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成为空谈。

  如果按照高效课堂的规范或原则进行重新备课,这堂课的设计应该是:

  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利用提问检查自学效果。这一环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预习。形式可以是学生先根据学案进行看书自学,找出学习困惑(如与学生自身直接经验相悖的),发现问题或困惑,像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卵黄系带,气室一般位于在鸡卵的钝端,卵壳膜有两层,还有卵黄膜、胚盘的存在等。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检查),把不懂的找出来,准备生生间的“对学”与“群学”。鉴于生物课的课程特点,本节课最好由教师留出课内预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自学,教师则予以方法指导。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通过课堂检查明确学习困惑之后,教师主要是做好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激励(比如鼓励学生之间的激辩,互助等)。通过本阶段的对学与群学之后明确:比如观察顺序,观察结果,有无特殊结构,有无困难,如何解决等。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查,力争通过这一过程再去发现问题:学生都会的就不组织全班性展示、学生都不会的更不展示,而是留待教师讲解,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并给予适时的指导。

  第四步,教师根据第三步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这一展示既有口头讲解,还有动态演示,既包括过程讲解还有要点归纳,同时还会穿插质疑互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更像一个主持人,把控节奏,引导点播,“拨乱反正”。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良好的团队评价是激励评价的“倍增器”,对个体的激励,一旦放在团队背景下,其效果都会若干倍放大;评价不是“改错”,而是给予启迪与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观察中漏观察系带、胚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书中的图片或者是根据已经学到的或是直接经验中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再次去观察和推断。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知识技能,教师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测。

  总之,利用课堂规则去“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利用课堂规则,保证高效课堂。

 

 

返回

上一篇:2011年第一期

下一篇: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