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施生本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过程中有很多感触。暑假,也拜读了生本方面的一些书籍,《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势在必行。回忆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本备课组在思想品德的作业设计中进行了一些个性化探究,我想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释放潜能。下面是对思想品德个性化作业设计所作的一些初步探究与尝试,愿与大家分享。
1、个性化作业个在“有情感”:
传统作业的机械直白,往往成了一种板着面孔的“训诫”。这对充满了童真、童趣的学生来说,难免会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作业为什么不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每个成年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起来会觉得轻松异常,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愿意的事就举步为艰。显然,只有调动了孩子的情感,才能使作业从一种不胜承受的负担成为一项快乐的享受。在讲述《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一课中,我们设计了改编歌词的个性化作业:要求以组为单位,把小组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写入歌词之中(环境问题、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并展示。学生热情高涨,文采飞扬,学生们的才华让我们瞠目,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也在改编中越发深刻。0901班1组的作品:改编自王力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小时候,那水里的鱼,哗啦啦的游动有多轻盈。我在水中嬉戏,晶莹的水花溅起,那时的时光有多幻丽。而现在,工厂的管道,刺鼻的污水排到了江底。不见了美丽的鱼,那河也无人问津,包括工厂的负责人。我还想在江水里,来回的徘徊从不停息。昔日洁净的水滴,如今只在幻境中才清晰。鱼儿呀你在哪里,是否还有地方可以去?天上的星星担心你,虽然也快要看不清。能不能回到过去,能不能重游江水里。曾经欢乐的场面,我不想只重游在梦里。”0914班11组作品:改编自张雨生的《大海》。“物种飞速灭绝,大树轰然倒下,把那茫茫森林,当做一丝牵挂。想要说声挽留,一切都成为回忆,猛然抬头废气飘起。如果惋惜能够换回曾经的绿,我则不愿千言万语。如果千丝万缕天空变得空灵,就让它化作回忆。如果感叹能够带来往日生机,天则不愿再哭泣。想那漫天纸鸢,念那碧水蓝天,我的梦,需我们行动。”
2、个性化作业个在“有生成”:
作业不应当仅仅是对某种知识的“重述”,应当是学习者在变式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产生”,使习得的程序性知识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迁移,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热爱集体融入社会》的活动课中,我们安排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穿越障碍”的室内游戏作业。学生热情空前,也在活动后的收获环节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并对此问题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想法,团队意识在增强,创新思维在流淌。
3、个性化作业个在有“生活”:
生活有多宽,思品就有多广。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不要把思品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为了思品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思品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思品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在讲述《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之前,我们布置了为期两周的“我爱石家庄”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很多以前不为同学们所知的石家庄的历史、文化、成就等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对石家庄的热爱也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强烈。
4、个性化作业个在有“创新”:
如果说传统的作业是学生必须不折不扣服从教师的指令,必须全盘接受、被动操练,那么,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的作业,首先就应当是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主动需求。体现在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上,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活动课中,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组织学生为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大综艺》“墙来了”栏目组绘制“墙体”,并将学生作品进行整理,寄给了中央电视台“墙来了”栏目组,令我们振奋的是,中央电视台对我们学生的作品很感兴趣,并主动和我们取得了联系,特意来到学校拍摄了宣传片,并邀请学生代表亲临现场参与了节目的录制。 2011年8月3日,当我们的学生在电视中出现在亿万观众的视线中的时候,我想这可能会成为学生一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吧。学生明白了,“变化”了的作业给了自己施展的空间,有想法就要去展现,培养求异思维,让创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