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二氧化碳的性质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3-12-03 10:28:00

 

 

一、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原理的探究。

  2.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中,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分析实验、概括总结实验等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

  1.学生通过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对二氧化碳有所了解,比如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供给呼吸等。

  2.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CO2并不陌生,知道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3.通过对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完成基本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实验探究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通过南宁文化代表“国际民歌节”、南宁经济支柱之一“可口可乐公司”、南宁环境美誉“绿城”三大背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情景,以三个情景为主线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核心教学板块,每一个板块又由若干问题构成的问题串,引领学生以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为核心进行深刻思维,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知识和方法,进而体会化学与社会(南宁的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增强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反思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生活价值   

绿城、可口可乐、民歌节三个学习情境是南宁人众所周知的,可是这些与化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原本熟悉的这些事情里面不仅有这么多学问,还可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发现提出很多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并通过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整节课的学习都始终围绕着三个学习情境进行,始终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价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而化学的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

本节课在三个教学情境的主线下,本就预设了三个好学习板块,每一个板块下又预设了若干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串。这些问题本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活动探究,在学生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在“实验证明表演道具是否干冰”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必须讲究“证据”,证据不足就会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通过“瓶变瘪——压强小——气体少——气体哪去了——溶了,还是反应了——如何证明”这样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另一方面在实验方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并认识如何进行多因素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由此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方法,这就是其学科价值所在,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一门学科的学科价值,学生才能从被动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在未来选择从事化学研究工作。

3.凸显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情感价值

本节课一直在从正面学习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二氧化碳固体干冰能制冷、人工降雨、舞台效果,二氧化碳能制碳酸型饮料,二氧化碳能光合作用形成人类必须的养料等等,都是二氧化碳这种看似没用的,甚至是目前全人类都在通缉的“凶手”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这些都使学生对化学学科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干冰制舞台效果”和“温室效应”问题的探究中,又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任何事物。在课的最后,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用白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之一 ——温室效应,为我们同家争得科学诺贝尔奖做出已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返回

上一篇:2013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