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愈来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 培养兴趣,唤醒自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呢?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任何一个学生的好奇心都是很强的,教师若能抓住学生这个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悬念,设置疑点,往往能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首先给学生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烧不坏的手帕”,老师给学生说,我手里拿着一个湿的手绢,你们说能点燃吗?想不想知道?哪位同学上台点一下试试看,这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下子就带动起来了,一位学生将湿手绢点燃时,大火燃起,学生的兴奋点更加高涨,当火焰消失后,手帕却完好无损,学生对此现象很好奇,为什么手帕没有烧着?这时不用老师督促,学生马上开始讨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种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使课堂气氛达到了极致,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多变的教学活动,培养情趣
根据学科特点,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针对学生心理,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换讲课方式,还可以运用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竞答比赛形式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另外还要重视拓展性课题。例如:拓展性课题中“最轻的气体”,为了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在做不纯的氢气点燃发生爆炸时,将书上实验进行改动,利用周围物品娃哈哈空瓶(或矿泉水瓶)代替纸筒在底部钻一小孔,倒放在桌面上,再进行书上的操作,效果更好,爆炸声音更大,瓶弹得更高,从而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听课达到最佳状态,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实验,使学生对不纯的可燃性气体使用前必须验纯的原因掌握的非常牢固,同时最大程度引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酸、碱、盐”一单元里,增加了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有趣实验,如:测水果、土样、雨水、汽水等物质的pH,并增加了家庭小实验:用多种方法(包括物理和化学方法)鉴别:盐水和纯净水;纯碱和精盐等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每一环节 ,不感到厌烦,提高了兴趣。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铺平道路。对学生而言,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培养,并非意味着要让学生去发现新元素,制取新物质,而是在教学中通过启发、训练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发现他未曾学过的化学知识,对一些课本上或教师没介绍的问题提出独特的、有说服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堂新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新课过程中,通过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讲到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时,在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选择好制取气体的装置后,可让学生对所设计的装置进行评价,有同学说道用试管做反应容器只能制取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时同学们又进入一个新问题的思考讨论,要想制取多量的二氧化碳怎么办?通过小组讨论此问题能够解决。当同学提不出其它问题时,老师追问你能根据需要可以使反应随时停止吗?这样既节省药品又减少污染。你能利用身边物质将原装置进行改装吗?这时学生之间主动讨论起来,不一会儿,有的同学带着喜悦的表情陆续地举起手来,同学在展示过程中讲解了自己设计的思路及原理和该装置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有的用图示来给大家展示,课堂气氛活跃,讲解精彩,此时老师拿出启普发生器时同学们马上能解释该装置的原理,通过该装置的设计和对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讲解及命名的来历,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并进行了理想教育。
2.变封闭的实验室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拓展创造空间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起始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实验室进行了开放管理,由实验室老师主管,从初二年级学生开始抓起,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因为初二学生还没正式设化学课,为了使他们的实验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首先为初二参加的学生安排了一节“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课。为他们能成功地做好实验打下基础。其它内容开放,具体做法是:开放的实验内容一般由学生自行设定,可从初三化学课本及其他资料上查找,兼顾一些兴趣实验。自行设计实验的原理,每个选好实验题材的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准备室领取实验计划单和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计划单填好后交回实验室,由实验教师审定合格后通知本人在规定时间到实验室操作实验。进入实验室后,遵守实验室规则,认真操作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计划单及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单填写完整后交回实验室存档。
学生很积极地自行设计实验,其中,有对燃烧过程中氧气作用的探究,有对“烧不坏的手帕”兴趣实验中酒精与水的最佳体积配比的探究,还有学生从课外资料上找到的“用牛奶和食醋制塑料”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同学们大胆的思考和动手,在教师的配合下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和结论。
对于“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学生开始报的计划也是单纯从初三课本上“COPY”过来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书上说要用75%的酒精,而不是其它浓度?必须用这个浓度吗?用纯酒精行不行?50%或浓度更低行不行……问题的提出使老师感到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它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和进一步的思考,解决了问题。既激发了兴趣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三学生除了课上的改进,同学之间自愿结合化学兴趣小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启发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开始时教师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第一个学期,主要是一些简单、涉及化学知识不太复杂的小实验。例如:制备简易净水器。在做实验之前,先将实验目的由学生确定写出,“净化含有泥沙的水”。要学生自己想出方案将含有泥沙的水进行净化,学生很容易想到过滤的方法。这时老师提供了以下用品:砂子、碎石、棉花、木炭、纱布、饮料瓶、大豆、小米等等,不同小组可能选择的不一样,每一种物品放置的上下位置也不一样,组装好后小组之间通过交流、比较和分析看哪一组组装的装置净水效果最好、装置最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对仪器用途有所了解,而且了解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为以后的实验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学生利用家里的废物制作一个净水器,并拿到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几种常见气体的检验、pH试纸的应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测定、结晶硫酸铜晶体、利用家中的用品或废品制备氢气、二氧化碳气体等。
随着化学知识的增加,特别是学习了酸、碱、盐以后,可以实验的内容就更丰富了。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鉴别厨房中的常见调料、测定污水的成分并净化、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等。以鉴别H2SO4和NaOH为例,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检验。有的学生居然找到了十多种方法。可见,学生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挖掘。
实践证明,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里,学生既学会了有关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动手动脑,如何搜集并加工信息,在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考成绩、化学竞赛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