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黄叶止儿啼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3-12-03 10:48:00

 

 

“黄叶止儿啼”是《法华经》上的一个典故,意思是说佛法的修行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看结果。我理解的含义是:不停哭闹的小儿,我们随手拾起一片枯黄叶,向他摆弄、摇晃,吸引他的注意力,转移他的视线,最终使之平静下来。做了家长后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教育孩子,不在于有什么高级的玩具或者教育专家的育儿经验,往往最有效的可能就是路边一个石子、一片枯叶、一块沙堆,只要吸引孩子兴趣,也许只一片黄叶就能“止儿啼”。小孩子无理由的哭闹与我们的学生无理由的不学习、不上进很相似。可是往往我们会更多抱怨、指责学生难以管教、任性放纵。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注重教学的方法、技巧、途径,还是关注学生的 “学”的过程?学生 “学”什么?是学知识、学技能、学方法,还是学会“自主学”、“挖掘自身潜力地学”“体会学习乐趣地学”?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将一群资质平平、能力一般、还不认真工作的人集中起来从事某种工作,工作要求很低,没有具体评价标准,换句话讲干多干少一个样,积极干和消极干、干与不干一个样,到时就发薪水(真好啊!!!)。但只有一个要求:每个星期必须给家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一致的:告诉自己的亲人平时我是多么认真工作,工作成绩是多么突出,多么受到领导的认可和重视等等。半年过后,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绝大多数人的工作表现开始与他写信的内容相一致。心理学家通过这个实验也许想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和动力,就看我们怎样发现它、挖掘它、释放它。

今年我所教的1015班是一个班级成绩与班级数相同的班,学生平时表现也是时好时坏,老师抓得紧,他们就表现的比较“乖”,一旦放松,立刻本性大释放,就像被污染的湖水一样立刻长满水草。班主任李老师和各任课教师为此伤透脑筋,以至于每次考试我们都期盼“奇迹发生”……进入2013年后,老师干劲更足了,对学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虽然自知不是蓝筹股),分期分批找学生、找家长谈话,分析问题,找对策,积极鼓励学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最离奇的是一次班会,他竟然把他们班的学生成绩与0612班的中考成绩做了一个对比。0612班是在2009毕业的重点班,中考成绩非常突出,高考也取得傲人的成绩。老师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咱们班和0612班是同等水平的班,咱们班是最优秀的班,咱们是最优秀的学生,我们要以0612班为标准,超越他们,超越自己,再创造一个40中的辉煌。”起初学生们的表情带着不信(我也根本不信),眼神充满疑惑,“他们班这么牛啊!”“我们行吗?”“骗人的吧?”。孩子们的疑惑被早有预谋的老师抓住击碎,非常诚恳,非常认真地鼓励着学生,在他的暗暗授意下,我们几个任课教师随声附和,都极为认真诚恳地表示:“咱们就是这样的水平,你们肯定行!!”为了使自己的“谎言”达到更真实的效果,在几次课堂上都不失时机的添油加醋鼓动一番,以至于我自己都开始相信了。天真的孩子们也开始相信了,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奇迹真的在班内悄然发生了,班内学习气氛开始变化了,上课睡觉的少了,认真听讲的多了,说闲话的少了,认真做笔记的多了,下课打闹、串班的少了,问问题、讨论的多了。下课只要有一个学生问问题,立刻就会有一群人围过来,像间谍一般“探听”着什么。班内一股暗暗较劲的风气在形成,结课考试成绩明显比期末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想事情会是这样,15班的成绩不会在短时间内有翻天覆地变化,也许中考成绩根本就不会达到0612班的水平,兴许还会徘徊不前。但是我想,哪怕只有那么一刻,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是优秀的、独特的、有潜力的,使他们体会到努力学习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发现自我后的惊奇和喜悦,释放出内心深处的自信来,我也觉得我们努力没有白费。这,不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吗?不就是佛理所讲的“黄叶止儿啼”吗?

返回

上一篇:2013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4年第一期